美术交流是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和合共美•写意东盟”首届中国—东盟(南宁)艺术展览—美术作品展,既是中国与东盟各国美术交流的新发展,又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经济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展览中的作品,从工艺品到绘画,从雕塑到建筑等,无不彰显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密切的文化联系,讲述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交往的历史故事。本次作品展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局、广西艺术学院共同主办,以“和合共美•写意东盟”为主题,旨在通过中国与东盟各国美术的对话,推动彼此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同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双向交流、互相进步的活动。
东盟各国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当代性与地域性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东盟各国美术发展的新气象,也凸显了东盟各国在艺术文化上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越南美术作品《乡村女孩的自信》,无论是题材、造型还是形式语言、绘画风格,都与中国油画作品有着高度的相通性,尤其是画中的两个福娃,和中国传统年画中的福娃可以是说一模一样,就连上面写的字也是汉字“富贵”“荣花(华)”,这充分说明越南画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熟悉与接受程度。还有一些刺绣作品与中国的刺绣如出一辙,画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意境的塑造等,无不呈现出中国美术对东盟各国家美术的影响。《风景》是一幅越南漆画,画家采用了综合材料的方式(即漆画加螺钿镶嵌工艺)进行塑造,将螺壳与海贝(主要是夜光贝)等磨制成薄片,或在上面进行描绘,或根据画面需要进行拼图,最后镶嵌在画面上,再上油漆,暗红色的背景与熠熠发光的建筑、人物等主题物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螺钿镶嵌工艺也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由此可以看出,中越艺术的一脉相承。马来西亚的版画《河流,我们共有的梦》是一幅木刻版画,画家通过细密的黑线与白线的交织,刻画了抽象的河流意象。在黑白之间,蕴含着生命的延续,也寓意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人民的情感交织与深厚友谊。
东盟各国的美术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如表现城市题材的作品《表面之下》,这是越南画家的油画作品,画家运用写实的技法,刻画了两个工人搬运货物的场景。他们被纸箱、货物包围着,这些堆放的纸箱可能是经过多次搬运积累起来的,这两位工人的头顶之上是铁路轨道,上面的铁轨遮住了阳光的照射,使他们藏在了城市建设的“表面之下”。菲律宾油画家的《城里的晚高峰》描绘的是晚高峰时公路堵车的现实生活,城市的霓虹灯、林立的高楼、拥堵的车况等,都刻画出了现代化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问题。东盟各国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是画家们热衷的题材,越南的漆画作品《红树林中》是一幅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作品的色调整体上属于暖色调,画家通过不同层次的红色塑造出了背景的大树与天空,近景的建筑与湖面以淡黄色与黄色为主进行表现,斑斓的色彩呈现出夕阳下红树林美妙的自然景色。菲律宾的水彩画《渔夫生活》表现了以江为家的渔民们幸福安详的生活状态,画家并没有刻画人物,而是以渔船、江面、山峰为主要物象进行表达,画家技法娴熟,将水彩画的水性发挥得很好,营造出一片祥和温馨的生活场面。东盟国家有很多美术作品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进行创作。泰国的水彩画作品《安帕瓦水上市场》描绘的是泰国本地人常去的安帕瓦水上市场,这里没有很浓重的商业性,更多承载的是本土人们的生活气息。画中小贩们划着自家的小船,船上摆放着商品,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马来西亚的水彩画《嬉戏》则表现了一位母亲带着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的场面,人物造型准确,刻画细腻,水面与树枝用笔潇洒自由,温暖的色调成功塑造了温馨的气氛与充满爱的瞬间。缅甸的雕塑作品《爱》也是以母爱为主题,艺术家通过母亲的头发将两个人物融合,小宝宝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母亲低头拥抱,两人闭着眼睛沉浸在无限的幸福之中。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经济的深入交流,中国艺术家到东盟各国的写生采风活动也十分频繁,画家们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东盟各国的风景也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些作品中孕育着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与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冯凤举与黄建福共同合作的中国画作品《一湾相挽十一国》就是这一寓意,画家以山水画为载体,通过将东盟十一国的代表性建筑放置在山水画之中,寓意中国与东盟各国山水相连,文化相同,民心相通。韦伟斌的《吴哥印象》以国画的形式表现了吴哥窟佛像,中国画传统的笔墨意趣与吴哥窟佛像的题材结合相得益彰,水墨淋漓中又有严谨的造型,将吴哥佛像的历史厚重感、沧桑感表现得十分到位。黄华兆的水彩画《泰国古寺》则描绘了一座泰国古老寺庙的优美风光,静谧祥和,恬淡安然。江晓明的《万象更新》以大象为主要描绘对象,通过将中国的吉祥词语“万象更新”与被誉为“大象之邦”的泰国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表现了两国文化的相通性。
参展的中国美术作品还围绕着青山绿水、民族风情、人文关怀、城市生活等题材展开,充分展现了艺术家们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精准把握,以及对自然与社会现实内容进行艺术加工的能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西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当代画家非常热衷的题材之一。黄格胜的《寨子美丽、山有宝藏》、石向东的《山色葱茏》、孟远烘的《田园诗意》、钟涛的《南宁凤凰谷》、王雪峰的《侗家过雨》等都是非常好的作品,黄格胜的作品表现了元宝山独特的山寨自然风光,画家用笔厚重有力,用墨淋漓酣畅,可谓是笔精墨妙,塑造了一个美丽的山村风光,充满人文关怀。石向东的作品以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语言,表现了山色葱茏的美丽景致。孟远烘的作品近看几乎没有具体的物象造型,远观则景物粲然,充满了意象的表达,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别样的田园诗意画风。钟涛的作品清新秀雅,纤细新颖的笔墨方式表现了南宁凤凰谷一带的自然景观。王雪峰的作品描绘了侗族的风雨桥,色彩清丽,风景宜人,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别样的美。如果说这一类的中国画作品表现的都是内陆风景的话,那么油画作品则大都集中在海滨风光,陈毅刚《涠洲岛的菠萝蜜》刻画了涠洲岛上的一棵菠萝蜜树,树上结满了果实,灰紫色的主色调中点缀着绿色的菠萝蜜,营造了“如丝”一般的诗意。龙建辉《岛》描绘了涠洲岛海边的景色,暗灰色的岸边、黑色的礁石、淡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水共同演绎了涠洲岛别样的美景。杨参军《涠洲心迹之四》、曲湘建《涠洲岛避风港》、陈世宁《涠洲北港避风港》、张新权《涠洲岛日记之三》等作品,用不同亮度、不同灰度的蓝绿色表现了画家眼中涠洲岛港湾的海边风景。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风淳朴。郑军里的《暮归》、韦文翔的《暖阳》等都是这一类题材的精品,郑军里的作品表现了两位暮归的少数民族女子,这也是画家极为擅长的题材,画中人物意象造型,水墨淋漓。韦文翔的作品通过写生的方式塑造了五位广西老汉的典型形象,他们手中还抱着壮族传统乐器,形态生动,富有生活意趣。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现实人文关怀,成为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范迪安的《北海老街》,用灰色的复古色调描绘了某年某月某日北海老街上的日常景象,北海老街是北海城市文化的历史记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斑驳的城市老街、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共同演绎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浪漫情怀。在城市生活题材的表达中,许多作品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从现实生活细节出发,抓住某一建筑、某一景物、某一情节等进行创作。何光的《看得见山的屋顶》中,室内摆放着现代家具、健身器材,隔着透明玻璃的窗外有绿水青山,巧妙引出现代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关系。
此次展览积极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全球文明倡议,这是南宁市文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领域的一件大事、喜事。展览的举办,将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进一步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断扩大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影响力,续写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篇章。(作者:广西艺术学院 李永强 熊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