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链供应链面对外部冲击时的抵抗力、恢复力和转变力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体现。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正在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能为产业链供应链主体要素和结构要素的发展提升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抵抗力、恢复力和转变力,继而助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提高。鉴于此,应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和宏观政府三个层面施策,支持不同主体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现质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路径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24.011
【作者简介】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许益亮 浙江外国语学院 苟建华
当前,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正在推动企业、产业、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数字化转型能够优化企业生产流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进而提高供应链效率、优化产业链网络空间、推动价值链转型升级,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产生重要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1]。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深刻影响全球要素资源配置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我国产业链升级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系统研判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的路径与对策,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突破口。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内涵界定。从构成来看,产业链供应链系统主要包括主体和结构两大要素,主体要素是产业链供应链生态网络系统中的各方利益主体。结构要素则反映产业链供应链网络系统中各主体之间的关联关系。在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关联关系中,主体要素和结构要素处于一种动态演化和调整状态中,正是这些主体要素和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变化和影响,可能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断链”“缺链”等风险水平的变化。从内涵来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指产业链供应链系统在面对内外部环境冲击变化时所应具备的抵抗力、恢复力和转变力。其中,抵抗力是指产业链供应链系统对外部环境冲击扰动影响的抵抗程度,反映的是产业链供应链“稳链”“固链”的强度,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基础支撑能力。恢复力是指产业链供应链为应对外部环境冲击扰动影响而维持产业链供应链自身稳定运行的“补链”能力,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具体表征。转变力是指产业链供应链“强链”和摆脱“路径锁定”的能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的能力,体现的是产业链供应链创新效应。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增强产业链韧性既有助于我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新趋势,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更大发展空间,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强调“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2]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3]。
微观层面:企业数字化转型助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网络结构上的重要主体,同时也是数字化转型的主体。以数字化转型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最终都要落脚到企业这一微观主体上。由此,要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增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冲击时的抵抗力、恢复力和转变力,从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明确数字化转型目标,提高数字化转型赋能运营绩效提升的能力和水平,夯实企业数字化管理基础。明确企业数字化转型目标,依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与实施策略,并积极推进落地实施。具体而言,一是增进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提高数字化转型意识;二是要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夯实数字化转型硬件基础;三是扩大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打造数字化转型内核动力;四是数字化转型要强调降本增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和数字技术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和管理方式,夯实企业数字化管理基础,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运营和管理效率。
加快业务模式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数字化新生态,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构建数字化业务模式,改变传统的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加工、经营与管理、销售与服务等一系列业务模式,跨越企业内外边界,形成供应商、企业、经销商、消费者等上、下游链接通道,打造数字化新生态。要借助数字技术与数字化平台,重新审视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位置,科学评估断链风险,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共生体系,强化企业动态能力建设,提升企业转变力。一是通过搭建或嵌入面向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强化与供应链上其他主体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供应链资源共享的合作协同机制,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生态演变过程中的新机会。二是强化供应链资源共享,提升向供应链上其他主体学习的能力。通过向供应链上其他主体学习与吸收有益经验,企业供应链敏捷性将得到相应改善和提升,进而提升企业应对外部动荡变化的能力。三是强化开放合作意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依托数字化转型契机,借助数字技术,以需求为导向,构建数字化创新平台,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要突破市场边界,探索深层市场潜力,提升创新产品和满足服务需求的能力,从而提升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的转变力。
中观层面:产业数字化转型助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从中观层面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主要是在相关产业内夯实产业链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抵抗力;以产业数字化转型来助推产业链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恢复力;以增强产业链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转变力。
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产业基础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和关键性支撑能力,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的基石。当前,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核心要义的数字化转型,为我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带来新的机遇。立足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融合特征,从技术、企业、产业、市场等维度推进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实现“以融合育能力,以能力促融合”。通过提高产业基础能力,把产业链发展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提高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的关键所在。
深入推进数实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恢复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恢复力,一是以高技术产业发展为引领,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强高技术运用,从需求维度拉动数字产业发展,促进数据要素在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提高产业链要素配置效率。二是建设产业大脑,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综合型、特色型和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企业大脑、行业大脑建设,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高效协同的产业大脑。三是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智改数转”工程,打造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生态系统。构建跨越物理边界和地域空间的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新生态系统,促进商贸、物流、金融等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
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转变力。提升创新能力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转变力的关键,也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根本驱动力。一是要搭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成果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增强政府政策的精准性和相关科技机构服务的有效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精准部署创新链。借助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管理体系,梳理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所在,系统摸清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状况,列出技术攻关难题,明确技术研发目标,组建联合攻关创新研发机构组织。三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供应链,以科技创新赋能新兴产业发展。利用相关数字化平台,借助大数据挖掘产业新潜力,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蝶变与聚合裂变,进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力和转变力。
宏观层面:政府助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基础。新型基础设施是各类主体拓展和深化数字化转型场景应用的基础,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政府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以数字化转型助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创造条件。一是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加快升级网络设施、算力设施、空间设施等信息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布局关键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储备;三是高效推进人工智能融入实体经济,加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与规模化应用。
加强政府对各类主体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和保障力度,推进数字治理体系建设。数字化转型是重要投资决策,需要政府给予各类主体多层面的支持。一是加强政策机制方面的保障,制定适宜的行业、企业支持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或补贴,支持各类主体数字化转型。二是完善金融支持数实融合发展体系。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部署资金链,推进金融市场数字化发展,健全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为数实融合发展和各主体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加强数字治理和数字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数字信息、大数据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行业垄断治理机制;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完善数字监管体系,规范数字化转型市场行为,提升政府数字化监管能力,推动建立新型的多元共治模式,为数字化转型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良好的规则依据。
加强技术和创新保障,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创新效能。聚焦产业集群的技术短板和创新需求,科学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效能。一是政府要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性技术创新的联合攻关机制。以协同创新为牵引,科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行动,加强对科技创新主体的计划引导、政策支持和精准指导,整体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二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具有较高创新效率的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微观基础和主要动力,因此,政府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三是加快培育专门服务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专精特新”创新企业,增强补链、延链和固链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加快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政府主导的教育体系。一是要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应涉及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所需的学科专业。二是“产教政”协同培养不同层次数字技术人才。围绕数字技术涉及的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构建“产教政”协同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培育专门人才队伍,帮助相关主体解决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困境,改变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供求不平衡的现状。
(本文系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数字化转型提升浙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C25031)
注释
[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2]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2022年8月31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2-08/31/content_5707604.htm。
参考文献
陈晓东、刘洋、周柯,2022,《数字经济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的路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第1期。
董丽、赵放,2023,《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梁琳、金光敏,2023,《数字经济赋能我国产业链韧性提升的路径研究》,《齐鲁学刊》,第5期。
石建勋、卢丹宁,2023,《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研究》,《财经问题研究》,第2期。
沈梓鑫,202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中国发展观察》,第4期。
陶锋、王欣然、徐扬、朱盼,2023,《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企业生产率》,《中国工业经济》,第5期。
Boosting the Resilience of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Throug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Xu Yiliang Gou Jianhua
Abstract: The resistance, recovery, and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in the face of external shocks ar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s of their resilienc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are driv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ety.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different entities injects new vitality and power in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in and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promoting the resistance, recovery, and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the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and thereby promoting the resilience of the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In view of this, polic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from three levels: micro enterprises, meso industries, and macro governments to support different entities in promo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o achieve effective improvement in the resilience of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Key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resilience of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path, countermeasure
责 编/包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