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同步起跑、竞争抢跑的新赛道,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作用和重大引领作用。
因此,培育与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对地方来说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积极争取重大项目落地。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围绕未来产业加强前瞻布局、抢占发展先机,突出平台支撑、动力激活、重点突破、要素保障4个抓手,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发展承载地、先行地、集聚区、示范区,从而进一步激发地区发展新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突出平台支撑,打造未来产业重要承载地。发展未来产业,首先要谋划好“四梁八柱”,发挥好平台汇聚高端资源、促进集聚发展的作用,加快建设枢纽、产业、科研“三大平台”,不断优化整体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一是加快建设枢纽平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建强用好机场、火车站、港口等交通枢纽优势,打造空铁水陆立体交通网络,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切实将“枢纽流量”转变为“产业增量”。二是加快建设产业平台。高标准打造科技园、总部集聚区、数字科技城等发展平台,特别是规划建设未来产业核心区,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全力打造域内未来产业培育核心基地。三是加快建设科研平台。构建以大型高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相关科研院所等为龙头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与有关部委合作共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服务基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产业集群等项目,推动形成更多前沿性、交叉性、颠覆性技术原创成果。
突出动力激活,打造未来产业引领先行地。发展未来产业,需要主动适应未来产业由突破性、颠覆性的前沿技术推动的特点,提高产业发展系统性、前瞻性,全面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确保在推动产业发展中抢占主导权、增创新优势。一是激活改革动力。大力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健全完善适应未来产业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制度规范,以一系列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工作为牵引,推进并联审批、项目管理、经费使用、成果评价、人才评估等全方位改革,以改革破冰引领产业突围。二是激活开放动力。依托域内各国际交往载体,争取世界级、国家级重要会议论坛落户,推动未来产业高水平国际合作。三是激活创新动力。依托“国字号”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统筹“从0到1”的源头创新和“从1到10到100”的应用转化,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区。
突出发展重点,打造未来产业链条集聚区。发展未来产业,需要结合区域资源禀赋,聚焦发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健康“四大集群”,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构建全链条产业发展集群。一是聚焦发展未来制造产业集群。以白云区为例,我们充分发挥相关智能网联汽车“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谋划建设大规模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感知系统、车用无线通信、电机电控、快速充电等细分领域;以相关技术研究院为“链主”,围绕激光加速器、激光加工设备、离子注入机等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创新技术在医疗、半导体制造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努力破解国产高端装备及工艺“卡脖子”难题。二是聚焦发展未来信息产业集群。面向未来信息通信和先进计算需求,依托数字科技城等重大平台,深化与相关龙头企业合作,积极布局发展云计算、大数据、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元宇宙等未来产业,以数字赋能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三是聚焦发展未来能源产业集群。组建国地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引进龙头企业,聚焦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超导储能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打造千亿级战略性支柱产业;围绕氢气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上下游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推进先进技术、材料和装备研发,积极开展多元化示范应用,打造氢能产业高地。四是聚焦发展未来健康产业集群。发挥域内优质高校、医院和企业集聚的优势,大力发展临床医疗、生物医药、医工融合、保健养生“四大板块”,加快推动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的重要承载区和集聚区。
突出要素保障,打造未来产业发展示范区。发展未来产业,需要不断加强组织、政策、人才三大保障,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一是不断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责、部门协同、企业主体的未来产业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制定企业、招商、投资、创新四项工作清单,加速各项工作落实。二是不断加强政策保障。研究制定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场景培育拓展等政策,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装备首台(套)、科技创新券、创新产品推广等政策,以惠企政策赋能产业发展。三是不断加强人才保障。扎实推进人才工程,完善重大引才项目配套奖励措施,面向全球精准制导、集聚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每年引育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
总之,发展未来产业,需要强化动力、平台、重点、保障等多方位支撑,坚持创新驱动、前瞻布局,统筹谋划、系统推进。需要国家层面进一步强化系统性谋划和总体性布局,加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积极塑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在全国因地制宜培育孵化一批未来产业,全力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