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频频被表白,这所大学有着怎样的“伟岸”与“温柔”

“前有‘海牛’,后有‘湖科大星座’,厉害了我的科!”近日,深圳网友@静水深流,通过网络向母校“云表白”。学子所称的“科”,正是湖南科技大学。

1

▲湖南科技大学校园。(图片均由学校方提供)

位于湘潭城区北面的湖南科技大学,冬日的暖阳洒满校园,在月湖水面上泛起串串金光。

湖南科技大学肇始于1949年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2003年由湘潭工学院与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在其雨湖校区,始建于宋代的湘潭文庙和建于清代的昭潭书院,文脉绵长,弦歌铮鸣,不仅是历朝历代湘潭文教活动的中心,也是湖南科技大学办学发展的“根”与“魂”。

扎根伟人故里,在湘江之滨拔节生长。这所省属高校在相继瞄准“深海”与“深空”的同时,更是“深情”对待学子,不仅在湖南乃至全国高校频频出圈,也在学子们心底刻下了“伟岸”与“温柔”的符号,成为那颗璀璨的“星”。

1

▲姹紫嫣红的湖南科技大学校园。

“探五洋”刷世界纪录之新

朴素的“海牛楼”在湖南科技大学校园里并不起眼,而这里却是科大人潜心钻研的精神殿堂。举世瞩目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就是在这里诞生。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万步炎教授带领团队一次次夜以继日,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从2003年在西太平洋海底打下“第一孔”,获取了富钴结壳矿石样本后,万步炎团队一直奔跑在关键技术研发的路上。

钻杆接卸、绳索取芯、机械手、传感器……一个一个突破;钻机从深海浅地层到深海中深孔,0.7米、2米、20米、60米……

1

▲“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奔赴南海。

2021年4月7日深夜,“海牛Ⅱ号”缓缓潜入南海2060米的水下,并在海底成功下钻231米,刷新海底钻机海上实际钻探深度世界纪录,也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水平推向了世界领先位置。

这一成果,为我国海底可燃冰资源的勘探提供了装备技术支持,也成功解决了海底钻探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

2023年5月,万步炎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然而,“海牛”创造的纪录仍在不断刷新。

目前,“海牛Ⅲ号”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已正式启动。

作为项目负责人,万步炎也有了新目标——为海洋强国建设培养好下一代拔尖创新人才,突破钻机使用深度的纪录,在超过8000米的海底打下中国钻!

1

▲我国海底钻机发展时间轴。

“能在如此浓厚的学术氛围里学习生活,我比很多大学生都要幸运。”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2级测控2班李志雄告诉观潮君,万步炎教授与其团队百折不挠的“海牛精神”,是他大学生活最大的收获。

“这让我常常告诫自己,并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李志雄说。

科研的持续创新,有力促进了湖南科技大学的学科建设。

“学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拥有97个本科专业,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机械工程学科进入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唐亚阳介绍,全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唐亚阳说:“湖南科技大学作为地方性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也必然大有可为。”

“问苍穹”育未来科研之星

“虽然不是985,也不是211,但湖科大通过努力,展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在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学生张美婷的眼里,似乎每一个科大人都有数不尽的奇思妙想,“这就是我爱的湖科大!”

就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前夕,湖南科技大学又迎来高光时刻——2023年12月9日7时39分,由该校与天仪研究院联合研制的天仪33卫星(此后命名为“湖科大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随后稳稳地运行在距地球46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

1

▲“湖科大一号”卫星和其他卫星一起挂载在运载火箭上。

湖南科技大学发射“湖科大一号”卫星的思路和目的非常清晰。

“信息智能化处理和自身状态监测是这颗遥感测试卫星的主要功能。”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科大星座”项目负责人、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李少宁博士介绍,其最终目的是为省内自然资源、地质灾害、应急安全等领域提供服务,并为学校测绘遥感、地球科学、地理信息、资源环境等多门学科提供学习研究的平台,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火箭点火腾空的那一刻,我太激动、太自豪了!”测绘专业2021级的韦诗琪是唯一一位到发射现场观摩的本科生。

向观潮君回忆起当时情景,韦诗琪兴奋地说:“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那一刻立马就具象化了”。

未来几年,在“湖科大一号”卫星技术验证成熟的基础上,湖南科技大学还计划发射两颗服务省内国土普查的卫星,发射一颗服务于地形地貌及矿产资源勘探的卫星,搭建起由四颗卫星组成的“湖科大星座”。

1

▲“湖科大一号”卫星发射现场。

目前,湖南科技大学正着手搭建“天线”,建设地面测控站、卫星遥感数据中心、卫星遥感影像与应用中心、科普教育中心的“一站三中心”,将与“湖科大星座”一道,形成完整的科研和服务体系。

“海洋和深空都是人类未来发展所需的资源库。”唐亚阳介绍,近年来,该校在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了一定基础,未来将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瞄准顶天、立地、入海的战略方向,锚定目标不放松,努力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上实现新突破,回答好“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时代课题。

“人情味”暖万千学子之心

“既能入海又能上天,还像家长一般呵护着我们。”在人文学院新闻专业学生丁小青的眼里,湖南科技大学就像孩子心目中英雄般的父亲,“既伟岸,又温柔”。

2023年12月22日是“冬至”节气。一大早,湖南科技大学很多学生发现,在校园的月湖岸边,很多人在拉网捕鱼,校领导也在其中。

当天中午,一场免费的“全鱼宴”摆上了学校各大食堂。清蒸、水煮、红烧……食堂师傅使出“十八般武艺”,剁椒鱼头、豆腐鲫鱼汤、红烧草鱼块等端上了学生的餐桌。时值考研、考公前夕,校领导的一句“期待你们都能顺利上岸”,将在场学子们的心捂得暖暖的。

1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唐亚阳(左一)参加学校的“全鱼宴”活动。

而在2023年3月份,湖南科技大学有2059名学生的饭卡里,“莫名”多了100至200元。

这是该校对贫困学生的“隐形资助”,发放的依据是学生在食堂的就餐消费大数据。

事实上,湖南科技大学在2022年12月就决定拨出一项专款,用作学生餐补。每年分别在学期初与学期中分4次发放,每次发放25万元左右,全年累计100万元。

2023年3月22日,#高校按就餐记录隐去姓名给学生打饭钱#登上了微博热搜。

评论区,众多网友纷纷点赞学校的暖心之举,“这才是大数据的意义,科技向善”“够温情、够体贴,默默的关爱”“帮到了需要帮助的同学,还照顾了同学的自尊心”。

湖南科技大学的学生也向学校告白:“阿科,真滴爱你!”

2023年,湖南科技大学已向学生发放餐补4次,共发放7683人次。

每年“大雪”时节,都是“科大牌”御寒棉衣发放的日子。

2023年12月7日,湖南科技大学采用“拨款到户、自主选择”的方式,以200元/人的标准,向520名有需求的学子发放了棉衣补贴。

“科大是一个大家庭,是每一位同学的坚强后盾。”湖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份延续了29年的“暖意”,目前已温暖约1.3万名有需要的学生。这也是该校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方式,多元化资助学生的重要内容。

“科科的爱,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收到棉衣补贴的付同学(化名)说,“在困难面前,我不是孤身一人。我将铭记这份温暖,传递这份爱,充满信心地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

“在湖南科大,吃饭是可以给食堂打分的,线上投诉是马上有人来了解处理的;一块钱是可以坐电车到达校园任何一个地方的;无论寒暑季节,一教、二教、八教的空调都是令人舒爽的……”说起对学校的评价,韦诗琪——这位来自广西的大三学生,言语中满是自豪感。

》》》给你一个爱上湖南科大的理由: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孙家乐:湖南科大师生“上天入海”的科研精神,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敢于挑战,勇攀科研高峰,不断探索未知领域。

千只鹤:在湖南科大,2月的梅花倘佯着月湖的风,3月的樱花孕育甜蜜的邂逅。6至9月含笑园的荷花竞相开放,正是三五好友坐在亭子里把酒言欢的时节……

一个达不刘:湖南科大你要再这样优秀下去,我就辞职回去考你的研究生了。

Hauhoo:毕业这么多年,母校比我努力多了!

:二十多年前有幸求学于湖南科大(湘潭工学院),欣闻喜讯,与有荣焉。作为湖湘高等学府后起之秀,深海太空,求索不断;星辰大海,梦想前行。奔跑吧,湖科大!

草莓男孩:感谢学校的温暖帮助,这一爱心不必多大,但足以激励和鼓舞我们前进。

PS.你觉得,你爱上湖南科大的理由是什么?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