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深学笃行习近平经济思想 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系统总结我们党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是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掌握好的重要法宝。回顾新时代江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领悟“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以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硬成果展现江苏“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

坚持把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确保经济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在深化认识中引领推动实践,真正从这一科学思想中悟规律、明方向。

从中领悟“最大政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就是“最大的政治”在江苏的具体化。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其他各方面的现代化也难以得到有力保障;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以“最大的政治”为统领,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抓牢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不动摇,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从中领悟“首要任务”。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与“发展是硬道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标定了中国经济发展新方位,赋予了高质量发展新内涵。要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从中领悟“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也是指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握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着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从中领悟“根本动力”。改革开放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江苏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走在了全国前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仍然必须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内需协同发力,运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破解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短板和制度性约束,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从中领悟“重要保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为高水平安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才能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江苏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既是应对战略承压的“前端”,也是防范风险挑战的“前哨”。要深刻把握发展和安全的辩证统一关系,认真思考发展和安全的整体性、贯通性、融合性问题,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抓在手上,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殷切期望,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抓住用好“时”和“势”,努力形成更多高质量发展成果。

聚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发展,高质量是基础、前提和支撑。必须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不断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积极培育大型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和垂直领域优势电商平台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扩容升级,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创意性体验性文旅新消费业态培育力度,支持“老字号”品牌和新消费品牌跨界合作,打造更多国货“潮品”和消费应用场景。推动投资从全面突破转向精准有效,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加快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投放,全面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体系化推进5G、千兆光网规模部署,加快智能算力、边缘计算等算力设施布局,稳妥有序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大工程”以及城市地下管网、物流、枢纽等工程项目。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谋划出台新型工业化、外商投资、电子商务、民间投资等方面专项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金融支持力度,健全政府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进一步增强企业信心,更好促进经济循环畅通。

聚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对江苏来说,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产业科技创新是主攻方向,必须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锻造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推进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建设,建设好已经获批的31家在苏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建设科学研究中心和基础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应用基础研究特区”,部署一批科技重大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项目,抢占产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做大产业集群体量,以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来统摄和引领50条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着力构建新型电力装备等5个世界一流、高端装备等5个国际先进、航空航天等6个全国领先的集群方阵,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产业链根植性。扩大新兴产业增量,推动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发展,开展前沿技术、示范企业、科创园区、应用场景、标准规范等布局,开辟未来网络、量子、生命科学、氢能和新型储能、深海深地空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用好数字经济变量,依托江苏制造业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以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2024年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启动实施全覆盖。

聚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既是解决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水质”更清、“气质”更透、“土质”更净,大力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结合自然禀赋做足“水”文章,把长江大保护和太湖治理作为重中之重,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加强南水北调东线重点湖泊治理,擦亮“水韵江苏”金字招牌。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低碳化,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建设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探索推行产品碳足迹、项目碳评价、企业碳管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发展碳市场、绿电市场,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聚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是江苏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潜力。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锚定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目标,从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打好良种、良机、良田、良技、良制“组合拳”,打造农村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链条升级,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好新时代鱼米之乡。纵深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把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打造10个国家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5项改革探索,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城镇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让农民更好融入城市生活。纵深推进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做活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沿海港口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枢纽等“新棋眼”,落好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关键子”。纵深推进“1+3”重点功能区战略,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创新协同发展新模式,务实推进南北挂钩合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面推开“水运江苏”建设,全力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这篇大文章。

聚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江苏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沿阵地,这也要求我们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大力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增强经济活力。全力推动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国家先行先试政策,以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加快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以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为代表的各类开放平台转型升级、创新提升。全力稳定外贸外资,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加强同美欧日韩经贸往来,开拓东盟中亚等新兴市场,大力支持“新三样”、LNG动力船等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产品出口,着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积极布局海外仓,推动更多外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功能性平台落户江苏。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国企、民企、外企竞相发展,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有机衔接,以优良营商环境实现“近者悦、远者来”。

聚力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解决好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既能增进民生福祉,又能激发内需潜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实施新一轮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激发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活力,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聚焦高品质生活提升老百姓幸福感,以服务好“一老一幼”为重点,支持发展康养产业、银发经济,建立健全高质量教育服务、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等体系,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更高水平实现民生“七有”。聚焦高水平安全提升老百姓安全感,树立“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更高水平建设平安江苏和法治江苏,强化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熟练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强烈的担当作为真正挑起大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江苏经济总量占全国1/10以上,为全国发展挑大梁是必须始终牢记、躬身践行的“国之大者”。真正挑起大梁,必须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这把“金钥匙”,学经济、懂经济、抓经济,用铁肩膀挑起硬担子,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学好用好系统论,提升经济工作统筹力。经济发展中常常会面临两难问题,这就需要把握好“稳”和“进”、“立”和“破”的关系,弹好“钢琴”、系统施策,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比如这几年,江苏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对具备整改条件的企业并没有一关了之,而是分类施策,转移了一批、升级了一批、重组了一批,积极推动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入园发展,既提升了企业本质安全和环保水平,也腾出了新的空间和容量培育发展新动能。我们将坚持增量崛起、存量优化并重,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实施化工产业焕新工程,推动化工园区高水平建设和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好用好重点论,提升经济工作牵引力。经济工作千头万绪、点多面宽,必须抓住重点、纲举目张、带动全局。比如,平台经济发展得好,能有效带动生产、促进消费。无论从互联网百强榜单、税收贡献,还是从网上零售额、跨境电商交易额占外贸进出口比重看,江苏在这方面与先进地区都有不小差距。抓平台经济不怕晚,要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供应链服务、能源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平台,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像这样的工作,看准了就下大力气抓,能早干就早干、能多干就多干,努力做到一子落而全盘活。

学好用好矛盾论,提升经济工作思辨力。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经济工作无论怎么抓,首先还是要从主要矛盾入手,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比如,当前公共服务供求的主要矛盾在供给端,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加注重通过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加大教育、医疗、出行、住房、养老、托幼等方面供给,既补齐民生短板,又打造更多经济增长点。比如,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居民住房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必须顺应这种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在建好保障性住房的同时,下大力气建设好房子,加力发展品质优良、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住宅,充分释放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学好用好联系论,提升经济工作驾驭力。经济工作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我们作判断、下决策、出政策,都要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看待,上下左右协同联动,切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比如,房地产、金融、地方债务等风险,特定条件下会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要加大协同处置力度,“一城一策”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有序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稳妥处置大型企业风险,多措并举遏制地方债务增量、积极化解存量,全力阻断关联性风险传导转化渠道,防止风险叠加放大。

学好用好实践论,提升经济工作执行力。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最根本的还是要躬身实践抓落实。完整准确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到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以创新性实践确保各项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抓好年度目标任务分解,用好督促检查这个“利器”,健全闭环管理机制,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实践成果检验和评判工作成效。密切跟踪研判经济发展中的新变化,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跟进谋划一批牵引性、撬动性强的政策举措和工作抓手,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性变化,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