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导 李旭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重大原则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2023年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并展现出新气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市场经济总体有效性成为共识,但总会出现如“私营经济离场论”等不正确议论,认为“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对此,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判断和要求不容动摇,不能让教条主义束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手脚。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始终牢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使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创造国家新未来。
把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推向深入,提升市场竞争力。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企民企协同发展。对于竞争类企业,应将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等;对于国计民生、国家战略类企业,在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对自然垄断行业,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国资央企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投向。各央企要聚焦重点领域,构建以链带面、织链成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实施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组织系列对接活动,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大对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央企改革加快,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可以大胆试,敢于创,更多体现市场经济原则。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质和量的统一。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为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供需基本平衡、可预期的经济环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多采用改革的办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创新制度供给,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适应和引发有效需求,促进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相连,都离不开经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解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用了“六个坚持”,排在第一位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建设不能丢,高质量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以高质量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今天取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经济建设的成就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