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民的“勤务员”,党员干部要在“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上动一番脑筋,拿出“绣花”功夫抓落实。
为人民服务切忌“想当然”。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最重要的就是摸清群众实际需求。老百姓缺的是什么?每个地区甚至每个村组的答案都不一样。因此,弄清楚百姓急难愁盼怨,因地制宜去规划和回应,才能让为群众服务发挥最大的价值。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把调查研究作为服务群众、开展工作、出台政策的“先手棋”。在深入基层、聆听群众声音的同时,调查研究要坚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导向,把解决问题作为开展调查研究的落脚点,不断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寻求新对策,确保调查研究达到预期效果。为人民服务需坚持“对症下药”,才能了解实情、解决难题,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
为人民服务不能“一刀切”。“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面对同一个具体问题,不同群体的需求不同,可能还会有矛盾冲突。因此,找准“关键问题”,扼杀“一刀切”的教条主义,才能事半功倍,满足需求、化解冲突。“一刀切”背后其实是懒政怠政心态,在服务群众过程中没有把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就无法发挥出政策的实际效用。要知道“一刀切”并不能“一招鲜”,抓住为人民服务的“关键事”,需要从小事做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有精准把脉,不顾此失彼,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把“关键小事”当作“民生大事”来办,确保把“民生工程”变成“民心工程”,才能把“民生清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幸福回执单”。
为人民服务少些“中阻梗”。“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政策一经发出,就不能搞变通、打折扣,只有坚决执行。坚持问题导向,疏通政策落实的“中阻梗”,才能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党员干部在服务人民群众过程中,要自觉与“躺平式干部”“侧卧式干部”划清界限,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把钉子钉到点上,一锤接着一锤敲,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力量。党员干部当以身作则,以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态度推进工作,不图虚名、不做虚功,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事办实、办细、办好,才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答卷。(云南省寻甸县纪委监委 严叶聃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