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全球文明倡议视域下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

【摘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基础。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不仅需要与自身国际地位相匹配,而且对推动全球倡议落地生根、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塑造国家形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全球文明倡议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全球文明倡议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必将助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加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要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为前提条件,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根本遵循,丰富国际传播主体;以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为动力源泉,发掘融贯古今的传播内容;以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方式路径,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形式。

【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  中华文明  对外传播  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G115/D8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24.005

邢丽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文化与国际关系、中外人文交流等。主要著作有《中外人文交流概论》、《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内涵及时代意蕴》(论文)、《中外人文交流与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主编)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面对全球共识缺失的严峻挑战,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在全球文明倡议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效能,进而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当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2]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外传播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中国国际地位需要与之匹配的国际传播能力。当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迅速融入国际社会,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然而,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国际话语权与国家的综合实力尚不相匹配。西方媒体长期操纵舆论走向,使用各种手段批评、质疑、诋毁中国外交政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存在信息和认知不对称的情况,阻挡中国声音的话语传播、中国主题“他议”和中国形象“他塑”的现象依然普遍。[3]与经济领域的硬实力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软实力尚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普遍接受。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应对西方国家遏制和打压的必然要求。

国际传播助推全球倡议落地生根。面对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外部环境,中国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而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等国际公共产品,展现出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这些倡议一经提出,即在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反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倡议提出的理念和合作领域表示认同与支持。然而,这一系列倡议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借助国际传播的力量,否则将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被动境地。通过国际传播,各国可以更好地理解倡议蕴含的愿景、理念和目标,扩大倡议的影响范围。

国际传播促进文明多样性和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后,要向国际社会阐释这一重大主张,迫切需要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充分做好对外传播时的话语转换。[4]国际传播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繁荣。一方面,国际传播能够推动不同文明、文化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形成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国际传播对于教育、旅游、文化、媒体、体育等人文交流领域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展现各国文化魅力的渠道和平台,通过对相关政策和品牌活动进行对外传播,将夯实中外关系的社会民意基础,为世界文明的和谐交流提供借鉴指引。

新征程呼唤国际传播形塑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国际竞争的声誉资源,国家形象对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国际环境有重要影响。然而,发展中国家在西方新闻媒介中的国家形象往往片面且充满偏见,严重影响了国际间的传播、理解和交流。[5]相较于中国的政策和经济,海外民众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关注度仍存在上升空间。[6]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将有利于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此外,当一个国家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方面取得成就,经过国际传播得到国际社会公众的理解和尊重时,将激发国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国家归属感,从而促进内政和外交的良性互动。[7]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视野,国家形象需要依托国际传播得以呈现和推介,并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球文明倡议助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文明是表现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历史范畴和实践范畴,是社会生产力的标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明”的典型释义来自《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以止”意味着,若统治者的德行像日月般光明磊落,则百姓就会被其感化,做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这种精神的核心在于“止”,强调的是一种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与西方近代无限制的文化殖民、文化扩张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华文明的侧重点在于人文价值。钱穆指出,孔子并非科学家、哲学家或宗教家,其思想的实质在于“道德”二字。[8]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基于此,不少学者把中国文化传统称作“人文主义”,认为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全球文明倡议正是基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思想精髓而提出,传承过去、立足当下、连接未来,必将助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全球文明倡议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蕴含着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基本特质。在中国人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可取之处,要以虚心的态度来学习并丰富自己。“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就需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态度。“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者并非对立,实为一种对应、互补和包容的关系。英国汉学家葛瑞汉(A. C. Graham)指出,中国人倾向于把对立双方视为包容互补的关系,而西方人则强调二者的冲突。[10]“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和谐共生理念的集中体现。“和,相应也”,中国古人常常将“和”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范式。“和”之所以如此重要,因为它是生成万物的必要条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事物相互调和才能生成繁盛的新事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包含和平、包容、开放等多重内容,既肯定事物的多样性,又接纳事物的差异性,并将不同的事物融合到一体之中。差异性是万物生长的前提,多样性的调和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条件。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张骞通西域开辟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大门。古丝绸之路的沙漠驼铃运输的不仅是丝绸、瓷器和茶叶,也极大推动了沿线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中华文明在凸显民族性的同时,逐渐受到域外伊斯兰文明、波斯文明等影响,在相互碰撞交汇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创新。

全球文明倡议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从历史长河中把握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并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为人类现代化绘就了宏阔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突出表现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新”在于超越了阶级对抗和剥削,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形态,体现了文明的和谐性、持续性与全面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确立,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基本内涵。[11]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产物,全球文明倡议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以宽广胸襟实现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文化霸权话语体系,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12]

全球文明倡议助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1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4]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明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人类历史本就是多元发展的历史,不同文明的交融碰撞为人类发展带来多种可能,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超越国家、民族和文化差异,汇聚不同国家和民族优秀的共通性价值,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来跨越国际交往中的现实障碍;全球文明倡议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传统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时代局限,需要进行甄别性对待、扬弃性继承,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人文交流合作是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国家间理解和信任的纽带,要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方式构建全球文明对话网络,形成良性互动。全球文明倡议为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与其他文明实现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

中华文明对外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迈入新征程,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为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但与此同时,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也面临一系列困难与挑战。

从文明视角而言,历史文化的价值发掘刻不容缓。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要求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

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展示出自身的文化深度和内涵,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近年来,虽然传统文化热潮高涨,但面对全球化、城市化、数字化等新趋势,一方面,部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生活方式、全球化文化冲击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逐渐边缘化,和现代社会的适应协调程度有限,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均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误用、滥用、以讹传讹的现象层出不穷,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以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仍需要进一步提炼和阐发。[16]

从自塑视角而言,中华文明的国际表达亟待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在国际公开场合引经据典,向世界介绍和弘扬中华文明,塑造了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国已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十大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与一百四十余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熊猫、中国功夫、中医、春节等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在海外广泛传播,受到海外民众的追捧和喜爱,增强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时空、语言、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影响,相较于好莱坞电影、摇滚音乐、迪士尼等西方文化品牌和符号,在国际社会流传的中华文化符号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进一步探索如何使其具备长期可持续的影响力。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中,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难以真正深入影响他国民众,中国自塑的文化元素与西方国家受众连接共振程度不足,也影响了中国声音、中国方案的传播力影响力,“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开”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核心价值观念可被全球所理解和接受,成为当前对外传播面临的重要挑战。

从他塑视角而言,国际舆论场的话语之争愈加激烈。面对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给出了中国答案。中国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与他国共享发展成果,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中国国家形象在发展中国家塑造态势良好,成效显著。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20年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海外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理念和主张,超七成海外受访者认可其积极意义,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感情非常深厚。[17]

然而,激烈的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对国际舆论场造成了重大影响。美西方国家借助其长期以来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的优势,炮制“中国威胁论”“中国人权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抹黑中国,大打意识形态牌,以“民主和威权”的二元叙事实施对华舆论战略。话语权竞争不仅涵盖政治、经济、全球治理等领域,甚至也体现在人文交流、国际交往的各个方面,舆论斗争愈加激烈。皮尤中心2023年7月发布的针对二十四个国家的民调报告显示,部分受访民众对中国仍抱持相对负面的看法。[18]在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阻力。

从传播视角而言,“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依然存在。新媒体的发展加速舆论格局变化,与过去相比,发展中国家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向世界展现自身文化的价值和魅力。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19]同年12月,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又称中国环球电视网)成立,以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模式在国际社会上频繁发声。目前,以外宣旗舰媒体为引领,中央和地方各类媒体积极参与的外宣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央媒体建立了一批海外机构,基本覆盖全球热点地区和重要城市。[20]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明显增强。

尽管如此,“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未能得到根本转变。一方面,西方国家在国际媒体、社交媒体和国际文化产业方面拥有显著的话语权和传播资源,中国国际媒体的国际传播叙事思维则相对薄弱、国家话语形态较为单一、共情话语与观念生产的能力仍有待提升,积极、正面、富有善意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还有许多工作要做。[21]另一方面,中国向国际受众传播的渠道局限于官方渠道以及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国际媒体,民间主体尚未广泛参与到对外传播实践中。智库、高校、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民众个人等主体还未充分发挥国际传播助推器的作用,全球传播能力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22]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实践路径

全球文明倡议作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具有高度的建设性和可操作性,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全球文明倡议四个倡导的具体内容,并从传播效能、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虑,我们需要探索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多元化的实践路径,以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为前提条件,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世界本应包括多姿多彩的文明和多元多样的发展道路。作为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前提条件,塑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友好氛围是帮助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基础。从顶层设计和体制保障而言,需要加强对国际传播工作的顶层设计与研究部署,加大对战略传播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应用,完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23]面对西方国家的舆论围堵,我们需要在全球数字媒体环境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主动进行文明多样性的议题设置,强调从不同的文明中寻求智慧解决人类共同面临挑战的重要意义。加强国际传播的事实核查和舆论监控,快速应对和回应消极舆论与不实信息,传播真实的中华文明故事,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建立中华文明传播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国际传播策略,提高国际传播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培训更多兼备中国传统文化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为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塑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提高国际传播效能。

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根本遵循,丰富国际传播多元主体。构建从政府机构、官方媒体到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多元传播主体格局至关重要。政府机构和文化部门应积极参与国际舆论话题的设置和国家层面议题的权威性宣介。通过与国际组织、文化交流机构等建立紧密联系,协助塑造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引领国际舆论关注中国在全球议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提供相应法规指导、财政支持以及行业激励,引导文化产业和媒体机构制作高质量文化产品,支持与中华文明相关的国际巡展、文化节、翻译项目等,以展示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进一步加强有关国际舆论环境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我国民众的综合素养和媒介素养,鼓励民众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使得每个人都能利用现代媒体和传播工具成为“发声筒”,消除误解与刻板印象,有效传达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各传播主体需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指引下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以找到不同价值观的共同点和共通点为目标。[24]

以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为动力源泉,发掘融贯古今的传播内容。阐释中华文化不仅需要通过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博物馆建设等手段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还需要通过提升、提炼、总结、归纳大量文献,揭示出文化的精神、民族的精神,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25]由此,需要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阐释中国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精粹,实施中华文明对外出版工程,提高中华文明的国际可感知性。继续与周边国家开展跨境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保护行动。例如,中国联合亚洲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文化遗产合作项目,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开展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架起亚洲各国民心相通桥梁。[26]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发展。进一步融合中华文明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和理念,通过国际传播展示中国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和实践经验,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减贫、卫生健康、海洋治理等诸多领域发挥的重大作用,彰显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髓。

以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路径,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形式。作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关键途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将帮助不同国家和组织之间建立联系,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合作,形成国际合作框架,吸引更多海内外民众参与国际交往,形成从官方到民间多层次的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格局。提高CGTN等媒体的传播效能,为国际社会呈现更为全面的中华文明提供平台和渠道。综合运用数字媒体、社交媒体、互联网、电影等多种传播媒体,以实时、多媒体、互动的形式将中华文明推向全球,实现全面覆盖和多样化传播。发掘多种传播形式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国际友好关系的发展。例如,以合作研究项目、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交流访问促进国际学界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研究;以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跨文化互动形式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以合作出版、翻译中华文明相关的书籍和研究成果等形式扩展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每种传播形式均需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对中华文明兴趣和认知量身定制传播策略,以更好满足各个受众群体的需求。

面向未来,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明蕴含着诸多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难题的重要启示。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髓,既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要求。全球文明倡议搭建了全球文明交流对话的平台渠道,必将助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互动合作,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奠定坚实基础,更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释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页。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21年6月1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6/01/c_1127517461.htm。

[3]孙吉胜:《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挑战与方向》,《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

[4]孙敬鑫:《全球文明倡议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及实践路径》,《当代世界》,2023年第4期。

[5]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2期。

[6]S. Schumacher and L. Silver, In Their Own Words: What Americans Think About China, Pew Research Center, 2021.

[7]吴友富:《对外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观察》,2009年第1期。

[8]钱穆:《新亚遗铎》,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20页。

[9]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20页。

[10]葛瑞汉:《论道者》,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79页。

[11]徐步、邢丽菊:《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学习时报》,2023年7月14日,第2版。

[12]邢丽菊:《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内涵及时代意蕴》,《现代国际关系》,2023年第7期。

[13]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第3版。

[1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

[1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9月1日,第1版。

[16]孙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日报》,2021年2月18日,第9版。

[17]《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2023年10月10日,http://www.scio.gov.cn/gxzt/dtzt/49518/32678/index.html。

[18]L. Silver et al., China's Approach to Foreign Policy Gets Largely Negative Reviews in 24–Country Survey, Pew Research Center, 2023.

[19]《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2016年2月1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20]《习近平引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022年6月14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614/c1001-32445989.html。

[21]沈悦、金圣钧:《从软实力到“暖实力”:中国国际传播理念创新的话语、维度与愿景》,《东岳论丛》,2023年第2期。

[22]庄雪娇:《论中国智库的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现状与未来》,《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2期。

[23]郑保卫、王青:《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传媒观察》,2021年第8期。

[24]胡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意蕴与国际传播》,《人民论坛》,2023年第8期。

[25]陈来:《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光明日报》,2017年3月20日,第15版。

[26]《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成果综述》,2023年4月25日,http://www.news.cn/culture/20230425/22608bb0c2e7467ab6ffaa41ee54c046/c.html。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

Xing Liju

Abstract: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build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report of the 20th Party Congress, an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shaping China's national image.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not only needs to match its own international status, but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helping global initiatives take root,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humanistic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forging China's national image. The 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 (GCI) provide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 is rooted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embodies a Chinese modernization view of civilization, which will certainly help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exchange and learn from other civilizations in the world. To strengthen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the outside world, it is necessary to respect the diversity of civilizations in the world as a prerequisite for comprehensively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to promote the humanity's common values as a fundamental guideline for enriching the subject of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heritance of civilizations and innovations as a driving force for exploring the dissemination content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both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nd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humanistic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s a way to comprehensively utilize a variety of forms of dissemination.

Keywords: 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 Chinese civilization, external communication, national image

[责任编辑: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