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大国新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以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大国新村文章配图

编者按: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价值?今天,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鹏为我们分享如何以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经验分享】

浙江义乌李祖村:品牌赋能“有礼”文化频频出圈

1701049695823

李祖村共富村晚活动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考察调研。他指出,“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要再接再厉,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取得更大成绩。”如何点亮乡土文化,把好风景讲出好故事,为好故事融入新表达,进而塑造乡风文明,成为李祖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李祖村试点职业经理人运营模式,通过擦亮“全国文明村”金字招牌,溯源“耕读传家”的文化脉络,挖掘“有礼”故事,并结合种梨传统,以梨为形、以礼为魂,打造“有礼的祖儿”村庄品牌IP。同时以品牌为载体,联合创客开发“有礼的祖儿”小程序,策划“礼文化”研学课程,举办共富市集、共富村晚等各类精彩活动。有了“现代+创意”的加持,“有礼”文化频频出圈。

【经验分享】

福建东山南埔村:在促进乡村繁荣中统筹“传承”与“保护”

1705285726487

南埔村谢谢里的声乐公益课

东山县樟塘镇南埔村是漳州市的“海岛民俗旅游文化村”。村里50多座的老厝,既有南洋风情,又有闽南海洋元素,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提升这些老厝的“活力”,南埔村聚焦本土化和在地化原则,通过“筑巢引凤”策略,以村集体收储、租赁、租借等方式发布“英雄帖”,成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创客前来驻扎。他们对老厝进行活化利用,把一些原本闲置的小型农业设施用房进行了创意改造和设计,将各自的文化业态融入到老厝,经营内容涵盖了古琴、收藏、字画、茶艺等多个领域,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促进乡村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

【专家解读】

作者: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王鹏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任何时候都是最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根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智慧,需要传承和保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潜力。探索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并将其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价值被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向。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价值,着力探索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优化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也有所差异。因此,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文化保护和传承策略。为此,政府应该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例如,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传承人、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其次,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途径和方式。例如,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数字博物馆、文化馆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开发,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另外,要拓展传统文化传承载体,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文化节、文化周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活动中,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向人们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大家从心底里接受传统文化。因此,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文化保护经验和技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融传统文化于现代社会发展之中

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动乡村治理的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化发展。

首先,利用好村规民约,将传统文化渗入现代法治等因素中,促进乡村治理的创新和规范化。村规民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灵活、具体地处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事务,同时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实现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融通对接、协调统一。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还能节约乡村治理的成本。

其次,利用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比如,借助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工具,通过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展示传统文化,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还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娱乐等领域,促进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同时,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发展的结合可以为乡村提供特色产业和经济支撑。传统农耕文化、手工艺传统等可以与现代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产业。这些产业既能满足现代人对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又能激发乡村本土青年人发挥专长和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可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共治机制建设和社会参与

共治机制建设和社会参与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专业人士等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首先,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协同推进、协同治理。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为社会力量提供支持和保障,社会力量则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等活动,形成共治机制。

其次,可以设立乡村文化委员会或相关机构,由村民自行组织并参与其中。乡村文化委员会或相关机构作为一种平台或媒介,有助于促进民主参与、共商共建、共享成果的乡村治理模式的形成,推动乡村居民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共同管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共同解决问题。

再次,鼓励在乡村文化委员会或相关机构选拔一批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专业人员担任顾问,指导乡村振兴项目,为共治机制提供文化智力支持。他们可以与乡村居民共同制定乡村发展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开展传统技艺培训等,确保乡村振兴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到重视。

此外,积极建立乡村志愿者组织,吸引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志愿者可以参与文化保护、乡村旅游推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提升社会参与度,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训体系

首先,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结合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如课堂培训、实践活动、实地考察等,满足不同人群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传统文化培训方案。比如,提高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他们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创造特色产业和就业机会,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其次,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法。例如,提供灵活便捷的传统文化学习渠道,如在线教育平台、移动学习应用等;通过多媒体、互动展示等方式,生动呈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制定详细的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融合教育计划,明确现代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培训方式,确保教育计划与乡村振兴目标相衔接,并与其他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计划协调整合。

最后,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训的实践和应用,让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整合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训体系,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实践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文化培根铸魂、固本培元的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为我国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