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去美元化”趋势研判及人民币国际化对策建议

【摘要】“去美元化”主要围绕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三个方面展开。“去美元化”出现阶段性高潮的内在动因是美国软硬实力及美元信用基础的下降,短期诱因是美国的逆全球化转向和美元“武器化”趋势。尽管美元主导地位减弱的态势可能会阶段性加速,但美元独大的基本格局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人民币国际化并非“去美元化”,中国在参与“美元经济”和“非美元经济”时需保持适当的平衡和弹性,夯实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制度安排,释放人民币区域使用潜力,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体系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平衡和满足各国在金融治理权方面的多元化诉求。

【关键词】“去美元化”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结算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全球范围“去美元化”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第一,覆盖面广,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近百个国家以各种方式加入了“去美元化”进程。这其中,既有俄罗斯、伊朗,也有美国的传统盟友如英国、法国、德国,更有巴西、印度及东盟成员国。种种迹象表明,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探索“去美元化”,寻求摆脱美元霸权,“去美元化”渐成全球趋势性共识。

第二,形式多样,“去美元化”主要围绕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三个方面展开。在结算货币方面,表现为各类增加非美元替代性货币的结算安排。目前,不少国家正在考虑或已将美元支付结算改为双边本币支付结算。例如,2022年4月,俄罗斯推出“卢布结算令”,2023年5月,东盟签署“本币交易”倡议文件。①在投资货币方面,表现为减持美债等美元资产的行动。如中国自2016年以来持有美债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日本亦宣布减持美国国债,以便资助其国内的重建工作。在储备货币方面,表现为各国央行分散储备资产配置的行动。许多国家采取了运回本国储备在外黄金、增加本国黄金储备、增持非美元币种储备的举措。

第三,程度加深,“去美元化”呈现加速态势,进入历史性的阶段高潮。“去美元化”作为一直存在的现象,在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下特别是乌克兰危机下呈现加速态势,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或被动地开启了“去美元化”进程。同时,美元地位的下降也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趋势。以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占比为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达到约43%的峰值后持续回落,至2023年3月末,这一数值降至23.6%。2014年12月以来,官方资本购买美国证券资产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至2022年年末,已累计净流出8002亿美元。以美元在全球官方黄金和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为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美元外汇储备全球占比自2001年以来整体呈下行趋势,已从2001年6月的最高值72.71%下降至2022年年末的58.36%。②同时,2022年年末全球主要央行所持有的人民币外汇储备总额升至2984.4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的占比升至2.69%。

全球范围“去美元化”高涨的长期动因和短期诱因

美国软硬实力及美元信用基础的下降,是“去美元化”出现阶段性高潮的长期动因。经济实力是决定本币国际地位的基础。二战后美国以其绝对经济实力主导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重建,美元得以长期成为国际关键货币。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崛起,亚洲经济快速发展,与西方国家危机相对应,逐渐形成“东升西降”的世界经济格局,使得美元国际使用有向美国经济占比收敛的趋势。当美国不再是最大的贸易伙伴时,在交易中将本币兑换成美元,再由美元兑换成对方货币,不仅增加了贸易双方的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还将本国的经贸信息暴露在美元体系中,形成国家金融风险隐患。因此,随着美国经济全球占比的下降,国际经济交易中“去美元化”持续发展,美元占比必然会在全球支付结算和官方外汇储备中持续趋于下降。

美国的逆全球化转向和美元“武器化”趋势,是“去美元化”出现阶段性高潮的短期诱因。近年来,美国逆历史规律而动,转向民族主义、孤立主义和保守主义,开启逆全球化进程。在“美国优先”政策理念主导下,美联储利用美元国际关键货币地位,转嫁国内危机,收割世界财富,影响他国经济金融稳定。面对疫情,美国再次将美元霸权用到极致。根据美联储的统计,美元基础货币从疫情前的近4万亿美元经无限量量化宽松政策涨到了2022年3月的超过6万亿美元。这种“大水漫灌”导致通胀压力、资产泡沫压力不断外溢。2022年美国开始的激进加息,令不少国家本币贬值、偿债成本上升、资本外流。美国还将美元霸权变成一种地缘政治武器,频频祭出“制裁大棒”,大搞金融恐怖主义。尤其是乌克兰危机以来,美元体系公然“武器化”,美国滥用其对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简称SWIFT)等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控制力,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变成金融制裁手段,改变了国际货币体系及其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国际支付体系和储备体系的政治化色彩日益浓重。在这种情况下,多国央行纷纷减持美债,推动双边货币协议,探索新的国际清算系统,努力实现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同时拓展结算货币的多元化,以改变对美元的过度依赖。部分国家采取的“去美元化”措施,反映出国际货币多元化已成为各国的重要诉求。

全球范围“去美元化”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元独大的基本格局

一方面,美元主导地位减弱的态势可能会阶段性加速,但美元独大的基本格局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国际货币的发展也不例外,其演变是逐步而缓慢的,具有很强的惯性。从19世纪后期美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超过英国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美元逐渐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主导货币,这一转变历时超过半个世纪。虽然美元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开始出现减退迹象,但美元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其世界货币的地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计价货币,是全球经济体系最愿意接受的“硬通货”。即使有一部分国家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不使用美元,也不会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国际地位。这是由全球美元交易存量而形成的国际交易使用惯性所决定的。“去美元化”并非完全拒绝美元,而是更多出于“避险”需要,为了降低过度依赖美元可能导致的地缘政治制裁、美国金融周期外溢性等风险。

另一方面,本币结算并不必然削弱美元作为全球储备和定价货币的地位,不一定导致“美元霸权”走向终结。选择以本币结算的国家,其货币往往尚未实现完全的可自由兑换,汇率也并非完全市场化定价,这使得本币结算在形式上是“去美元化”,但在贸易定价上并没有“去美元化”,各国依然将美元作为参照锚来确定本币和对方货币的汇率。本币结算不过是基于美元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在对冲美元流动性风险的同时,客观上也承担着贸易主体的违约风险和汇兑风险。从根本上来说,本币结算的主要目的,并非要“取代或排斥美元”,而是增加双边货币结算的选择,从而推动跨境结算货币多元化。

“去美元化”与人民币国际化不能划等号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就。根据SWIFT公布的数据,2023年2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约为2.2%,位列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在储备货币功能方面,IMF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位列国际储备货币第五位;人民币在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2.3%,排名第三。过去5年,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金额增长了1.5倍,2022年这一金额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2022年7月,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首次使用人民币结算与中国的铁矿石贸易;202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中央银行签署了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2023年3月,中国海油与道达尔能源通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完成国内首单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液化天然气(LNG)采购交易,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沙特阿拉伯国家银行首次开展人民币贷款合作。202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衡量人民币国际结算地位及前景的各项指标总体向好,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稳步提升,投融资货币功能进一步深化,储备货币功能不断上升,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增强。但从全球占比来看,人民币离真正实现国际化还有一定距离。

“去美元化”为其他货币提供了国际化的机会,但人民币国际化并不等于“去美元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实现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功能不断增强,顺应了不少国家降低对美元过度依赖的诉求。人民币国际化是个渐进的系统化过程,涉及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的复杂博弈和货币体系的长期演进。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末,中国持有美债余额为8354亿美元。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容易被过度解读,并与“去美元化”问题紧密相连。2023年5月,美国国会提出“21世纪美元法案”,要求美国财政部评估主要外国中央银行为创建官方数字货币所做的努力,以及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和外汇储备中的作用,并制定战略以确保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这表明美国部分政界人士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构成对美元地位的“威胁”,未来有可能进一步采取措施。客观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主要挑战在于中国能否持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在兼顾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本币更高水平的自由化、市场化。

人民币国际化对策建议

我国在参与“美元经济”和“非美元经济”时需保持适度平衡和弹性。首先,中美经济关系极为密切,中国经济与美元的联系紧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美经济构建起了规模巨大、彼此互补、难以分割的市场化关系。即使极端政治势力鼓吹,两国经贸关系也不可能真正脱钩。2022年中美两国贸易规模达7594亿美元,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4041亿美元,显示出美国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巨大需求。可以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在相当程度上与美元是紧密相关的。如过早地“去美元化”,也可能会损及自身利益。其次,“取代或部分取代美元地位”的目标,短期内不切实际。对于全球热度升高的“去美元化”,中国需要审慎对待。最后,中国参与“去美元化”需适时适度,需要考虑防范和降低与他国进行非美元交易时的市场风险。

抓住机遇,适时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去美元化”与人民币国际化并非直接替代关系,但“去美元化”的演变过程却是人民币国际化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内外环境已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各国出于对美元霸权的恐惧和对美元信用的不信任,掀起“去美元化”浪潮,有助于改变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一家独大局面,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各国对美元的需求转向其他货币,而具有坚实经济交易基础和良好信用的人民币,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国际货币体系中出现的空档,成为各国的重要选项之一。

进一步夯实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制度安排。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客观、长期发展的系统化过程。人民币跨境使用已然进入新阶段,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和互利共赢,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为实体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以高质量人民币跨境使用为近期目标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进一步夯实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制度安排,满足实体经济部门的人民币使用需求,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良性循环;持续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借RCEP经贸合作深化之机,充分释放人民币区域使用潜力。受国际地缘政治及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态势日趋明显,双多边本币结算和区域货币合作日益加深,需要充分利用各类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有效提升和强化人民币的计价结算、投融资、国际储备等功能。研究表明,欧元跨境使用主要与欧元区内部的贸易开放及其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有关;地缘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主导货币国际化;军事联盟关系促使伙伴国货币在彼此外汇储备中的份额提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实施,为畅通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循环使用提供更具确定性的机会,尤其是RCEP中关于支付和清算系统的国民待遇条款、新金融服务的准入条款、参加或有权加入自律组织的国民待遇条款、信息转移与信息处理的保障条款等金融服务附件的达成,有助于促进区域本币金融服务创新,提高区域本币的流通基础、使用频次和认可度。目前,人民币在RCEP区域使用已初具规模,可借RCEP经贸合作深化之机,提高人民币作为区域本币的流通基础、使用频次和认可度,进一步释放人民币区域使用潜力。③

推动人民币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与结算,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规模和影响力。目前,人民币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与结算份额与中国作为商品主要进口国和消费国的地位不符。国际上主要的大宗商品已从传统的生产商和贸易商主导定价,转变为由期货市场主导定价。促进人民币在国际大宗商品上的定价权,就需要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支撑。为推动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上的定价与结算,需同时加快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开放发展。

发展境内金融市场,增强人民币资产的供给和吸引力。在推广人民币结算的同时,需要完善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机制,丰富特色化金融产品,改善人民币金融资产的供给,从而满足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需求,最终形成“商品—人民币”循环。还可借鉴美欧经验,向国际投资者提供大规模、高评级的人民币债券资产,形成“国债—人民币”循环。此外,从美元国际化的历程看,离岸美元市场是美元国际化的关键元素。因此,人民币跨境使用与离岸使用并重发展,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协同发展,可以共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体系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平衡和满足各国在金融治理权方面的多元化诉求。美国转向逆全球化乃至美元“武器化”,导致原本国际社会尚可接受的美元体系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美元信用面临垮塌,催生世界货币新秩序。④世界各国普遍希望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不断建立的双边和多边本币支付清算体系即是例证。在这种情况下,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体系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可以平衡和满足多国在金融治理权方面的诉求,人民币国际化也会因此获得动力。在当前“去美元化”加速背景下,这种诉求将结合贸易和金融需求进一步强化。以SWIFT系统为例,由于美国在对俄罗斯制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各国对美国的信任度有所下降。随着中国与各国双边本币交易规模上升,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国际金融机构将会越来越多,从而提升CIPS的使用频率,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创新金融服务,提升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总体来看,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其中固然有中资金融机构自身的原因,但受美元体系制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美元体系下,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主要依托外币,需要面对美资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压力。而随着双边本币支付结算的推进,中资金融机构有望走出以人民币为主要交易币种的国际化发展路线,进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机构网络布局的支撑。总之,只有通过建立更发达的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样、更便捷、更低成本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打造具有更高流动性的金融市场,以创新金融服务为依托,丰富人民币区域循环使用场景,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币跨境流出、境外流转、跨境回流渠道不通畅,以及境外主体持有、使用人民币意愿不够强的症结。

(作者为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注释】

①Ayman Falak Medina: ASEAN to Increase Local Currency Trade, Reducing Reliance on the US Dollar, available at https://www.aseanbriefing.com/news/asean-to-increase-local-currency-transactions-reducing-reliance-on-the-us-dollar/, last visited on 10 June 2023.

② See IMF DATA, COFER, available at https://data.imf.org/?sk=E6A5F467-C14B-4AA8-9F6D-5A09EC4E62A4, last visited on 10 June 2023.

③中国银行:《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中国银行官网,2023年6月6日,第10页。

④王晓泉:《全球“去美元化”催生世界货币新秩序》,《人民论坛》,2022年第23期,第96-100页。

责编/谢帅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