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党建论坛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人的价值

作者:于晶、段虹(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价值、人的解放等问题构成了整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既有本民族特点,又有世界意义的新型现代化之路,它打破了西方现代化遵循的资本逻辑,以“现实的人”取代“单向度的人”,以“人的现代化”代替“物的现代化”,在实践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意蕴。

人的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最早开始于西方,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整个社会遵循的不是人的价值而是物的价值,人在社会中被异化为资本的生产工具。从本质上来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的现代化的过程,资本造就了一个凌驾于人性之上的物的文明。而所谓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无非是用资本取代神学成为新的统治,结果是物的增值和人的贬值,它创造的是一个资本至上的文明形态。与完全依靠资本驱动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人的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上,合理地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有效地避免了西方现代化只见物不见人的单向度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的解放为最终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打破了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对人的剥削和压迫,在实践中全面彰显了人的价值。

人的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唯物史观认为,人的需要是人们一切活动的直接目的,从自然需要到社会需要,都是人的本性及其延伸。自然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例如对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则是更高级的需要,反映了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性和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回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以来全体人民共同需要的发展和变化,也是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直接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一开始的物质生活需要到现在的对精神生活的需要,从原来的追求产品消费到现在的追求服务消费,由过去对温饱生活的需要到现在对教育、医疗、环境等更高品质生活的需要,都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的变化。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涉及的范围更广、内涵更多、格局更大,充分诠释了我们党对人民需要升级变化的密切关注和现实回应。

人的解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基于人的价值的逻辑起点与人的需要的目标导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价值指向了人的解放。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就曾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作为唯物史观的两大重要论域,现代化与人的解放始终是密不可分的两大范畴。其中,现代化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内在要求,人的解放是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破除人的解放桎梏的物质条件。当前,面对国内外出现的发展难题,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动能,有效提高和发展各部门经济效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的解放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高水平的精神生活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精神前提。人民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参与者,理应成为精神文明的享受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高度重视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为人的解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JZD001]成果)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