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球视野和国际胸怀,又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赓续人类文明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传播中华文明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对于破解“文明冲突论”,增进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互动具有进阶性的助推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非遗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治理之道。充分挖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的独特价值,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贸易,既是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强势文化资本渗透而进行的文化战略选择,也是中国为人类发展贡献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挥其多维价值,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交流交往交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1.008
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中国民间文化、大众文化、现当代文学。主要著作有《20世纪中国大众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品格》《中国文化产业的现代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等。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2021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中进一步强调:“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秉持“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文明理念,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展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
保护中国非遗财富,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
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财富。保护、促进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是当代和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人类命运在相互关联中共同发展、不同文化多样性并存的和谐世界观,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互为关联,形成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从全人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各种文明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探索和开拓而积累的时代智慧的结晶,指引着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2021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6]这为保护文化遗产、深化文明对话、加强文明交流借鉴提供了重要指引。
中国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人类文化中最具传统性、基础性、生活性、民众性的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多样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7]非遗产生于社区和群体与自然、历史等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地再创造并被世代相传。非遗的不断传承,一方面增强了社区和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从未中断,中华民族以积极开放、为世界和平注入正能量,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非遗植根于中华大地,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规模和总量均位居世界前列,经历了独特发展历程,形成了特有文化基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保护中国非遗是人类文明赓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财富,是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共同守护全人类的文化瑰宝,积极推动非遗的系统保护,坚持项目申报和保护工作有效衔接,基本形成了类型齐全、机制合理、多元参与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向全人类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生存智慧和文明结晶。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申报和保护工作中取得了开创性成就,目前,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项目共43项,总数居世界第一位,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我们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8]我国大力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挖掘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非遗的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弘扬中国非遗精神,破解世界“文明冲突论”
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9]中指出,冷战后,世界上各种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化上的差异比意识形态和经济的差异更为根本和长久,所引起的冲突也往往最持久、最暴虐,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冲突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亨廷顿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文明的冲突和合作、分析国际政治的趋势和挑战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增进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是解决“文明冲突”、推动世界文化共同发展的基础。当今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霸凌主义、分裂主义和军国主义沉渣泛起,引发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极大风险。正在发生的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进一步削弱了国际社会的稳定性,给人类社会和谐与共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的挑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当前波诡云谲的世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10]202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时指出:“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希望世界各国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借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11]当今世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应幻想主宰其他文明,或者支配整个世界。每一种文化都应该向其他文化开放,也应该向其他文化学习,以“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观念为指导,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其次,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对于国家间的文化互动具有进阶性的助推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指出,“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以及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拥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核。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我们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13]永恒古老的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基石,更是人类文明发展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从文物、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见证入手,认识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深入分析和继承汲取历史经验及智慧,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和把握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内容及真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造福当今、造福人类”。[14]非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非遗传承极大鼓舞着世界各族人民跨越民族、种族等多种界限,直击心灵的触动有助于消减民族偏见,突破原有的文化障碍或隔阂心理,化解民族“刻板印象”;有利于营造“民族互嵌”的社会和谐氛围和安全的文化心理环境,筑牢人们内心深处的共同体信念根基,对于各国各民族文化互动具有进阶性的助推作用,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中国非遗中包含的崇尚和平、求同存异的文化品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世界各国面对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相互理解,求同存异[15]。中国儒家的“仁学”为“文明的共存”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中说:“道始于情”。这里的“道”说的是“人道”,即人与人的关系的原则,或者说社会关系的原则。[16]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儒家所追求的普遍和谐,是一种宇宙的、整体的和谐。儒家思想认为,虽然文化形态各不相同,但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使人类安定祥和地生存下去。[17]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源自中华民族血脉深处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传统的继承和发扬。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指出:“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18]。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19]可见,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几千年来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20]面对多元文化与全球化的冲击,我们要破解文化传承问题,就必须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非遗恰恰直观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品格、信念、胸怀,深刻蕴含着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共性和文明底蕴,中国非遗崇尚和平和求同存异的文化品格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
讲好中国非遗故事,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1]讲好非遗故事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就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创造”和“创新”,更好地把精彩的“中国非遗故事”传播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人类和平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第一,非遗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优质文化资源。中国丰富多彩的非遗凝结和传递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经验智慧,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各国文化之间具有共通性。比如,中国故事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作为一个叙事的蓝本,世界经典故事超越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壁垒,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影响深远。我国著名民间故事学家刘守华教授曾指出,民间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古已有之,比如,印度民间故事伴随佛经流传到中国,日本约有一半的民间故事源于中国。[22]近些年,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的非遗不断走出国门,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我国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交往,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讲好“中国非遗故事”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有着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23]中国非遗故事具有教化人心、启示人生、引领正道、树立人格的价值,能使我们从古老的智慧沉淀中得到不同层次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治理之道。笔者通过分析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千年的“求好运”类故事得出如下结论,“没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稳定的共同体,也是不可持久的共同体。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大力培育和倡导‘求好运’类故事中体现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必须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和共同生存、共同管理、共同发展的国际伦理原则为基础,并从整体性思维出发,构建一个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同舟共济的行动共同体、生态文明的环境共同体”。[24]由此可见,中国非遗故事中所体现的人类共同理想、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讲好“中国非遗故事”有助于加强各国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加彼此共识。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恢宏的格局与开放的胸怀,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借鉴和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非遗故事的世界表达本身是一种全球社会文化认同性的建构。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要继续打造好非遗这张“金名片”,通过讲好中国非遗故事、传播好中国非遗声音,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的非遗故事,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各国人民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消除文明隔阂、提高文化互信、加强文化交流,推动中国非遗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掷地有声的文化篇章。
第四,讲好“中国非遗故事”有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首先,要增强中国非遗传播的亲和力,推动非遗项目广泛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打造更多中国非遗传播精品,并以情感的沟通、理性的说服、价值的共鸣,让世界各国人民接受中国非遗。其次,要加强中国非遗国际传播能力、传播效能和影响力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平台的建设,综合运用全息影像等新技术手段,有计划地推出以我国非遗为主要内容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舞台剧、短视频、动画动漫等文化产品,使中国非遗更好走向世界。最后,加快构建中国非遗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建设,推进非遗保护传承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业态、机制等创新,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很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让一个个精彩的中国非遗故事传播出去,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的名片。
发展中国非遗产业,促进文明精华造福人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2022年修订版)》指出:“某些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产生的商业活动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可提高人们对此类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并为其从业者带来收益。这些商业和贸易活动有助于传承和实践该遗产的社区提高生活水平,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25]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演进,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产业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世界文化产业强国都非常重视对本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非遗文化产业和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提高国家文化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非遗资源对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6]我国提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并不是让非遗“藏在深闺中”,而是把非遗看作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推动其努力走出国门,与世界人民共享,造福人类。中国非遗对全世界的开放与共享,既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体现,也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充分挖掘中国非遗资源的当代价值,发展壮大中国文化产业,开展中国非遗国际贸易,既是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强势文化资本渗透而进行的文化战略选择,也是中华民族对外交流过程中“以文化造福世界”的生动体现。例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生存智慧、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27]这些非遗承载着中国古代社会绵延至今的农业文明、营造技艺、天文知识和社会传统,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在当代世界范围仍具有重要价值。要积极促进非遗文化多样性和产品个性化发展,大力推动非遗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高质量发展,形成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鲜明、国际竞争力强的品牌,不断增加非遗产品有效供给,努力提升我国非遗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从而让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国非遗品牌真正走出国门,闪耀世界。
中国非遗正在为人类发展贡献精神和物质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和推动下,“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鲜明标识。中国非遗文化产品正借着世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东风走向全球。例如,中国少林寺在海外开设分寺,为国外少林文化爱好者提供少林功夫教学与展演;中国杂技到国外进行商业性巡演、中国的唐卡、剪纸、苗绣等传统手工艺产品加速“出海”,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播海外。当下的非遗产品,已不满足于打造国内“网红出圈”的身份,而是踩准海外消费热潮,积极走出国门,享誉海外。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采用手工绒线编结花束作为颁奖花束,这一“永恒的奥运之花”,使这一手工编织技艺成为“网红”。再如,茶与咖啡是风靡全球的两大饮品,茶是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名片,咖啡在非洲饮品中也极具代表性,它们在各自的文化领域,形成了独特的非遗技艺和文化品牌,这两大非遗品牌在赋能中非经贸的历史中延绵发展。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茶叶出口37.5万吨,摩洛哥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占总量的20%;我国咖啡及制品累计进口11.08亿美元,同比增长32.51%。茶与咖啡已成为中非经贸合作中当之无愧的文化品牌。[28]这些非遗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利用好非遗资源,发挥其经济价值,不仅可以使其具备自生能力,让世界人民共享各国非遗智慧和非遗物质产品,也为促进人类和平共处、共谋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的贡献。
(本文系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重大课题委托项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0825-1)
注释
[1]《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全文)》,2015年9月29日,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29/c_1116703645.htm?isappinstalled=0。
[2][6]《习近平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人民日报》,2021年7月17日第1版。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求是》,2022年第21期。
[4]《习近平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2023年9月14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853.htm。
[5][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2006年12月28日,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5716。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2003年12月8日,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1668。
[8]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14页。
[9]参见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
[1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2014年9月25日,http://www.scio.gov.cn/31773/31774/31783/Document/1396241/1396241.htm。
[11]《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2023年12月3日,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3/12-03/10121716.shtml。
[13][21]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求知》,2022年第8期。
[14]翟佳琪:《“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学习习近平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文献》,2023年第3期。
[15]《习近平: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
[16]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7]白如祥:《从儒家的普遍和谐观念看全球化中的文化冲突》,《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8期。
[18]习近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65页。
[19]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45页。
[20]陈扬勇:《如何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党的文献》,2018年第4期。
[22]付鑫鑫:《民俗学译本:让世界了解哲学社科中的中国》,《文汇报》,2021年5月9日。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13页。
[24]黄永林:《“求好运”类故事的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外国文学研究》,2023年第2期。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2022年修订版)》,2023年6月13日,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27534。
[26]《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2年12月29日,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26396。
[27]赵志国:《拿什么拯救你——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华建筑报》,2009年10月20日。
[28]张玲、贺禧:《以古老非遗技艺+文化品牌共话中非经贸新篇章》,2023年6月20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206429540685355&wfr=spider&for=pc。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s Quadruple Values
Huang Yonglin
Abstract: Xi Jinping's philosophy to build 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not only reflects the broad global vision and international mindset of his cultural thoughts, but also demonstrates China's responsibility and commitment as a major nation, thus highlights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Safeguarding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to enrich" cultural diversity", to sustain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world development. Moreover, carrying forward the legacy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reading the shared human valu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plays a boosting role in solving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enhancing the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nations and ethnic groups. Telling China's story and spreading the "story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ll provides a governance approach to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t is particularly valuable to fully explore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ll mankind. Confronting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western powerful cultural capital, carrying out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not only China's cultural strategic choices, but also China's contribu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aterial legacy to the human development as well. Therefore, it is of essenti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through protecting, inheriting and leverage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its multi-dimensional values.
Keywords: cultural exchanges,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