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国家级特聘教授 姚树洁;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郑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早期经济发展进程中,区域之间、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以“速度”换取时间,推动国家发展快速摆脱落后状态,为中国经济整体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有助于国家经济整体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马阵跨阱”理论是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的代表性理论,该理论提供了一个“内生增长——马阵跨阱——板链拉动”的区域协调战略发展思路。在该理论思想基础上,我们提出一种以区域创新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路径,依靠创新的内在增长动力和区域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均衡高质量发展。
区域创新极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集聚了大量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形成了相对独特的、高度创新的区域。这种区域通常以高度集中的创新产业、研发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等为特征。我国具备区域创新极特征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天津、西安和郑州,这些城市自身发展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区位中心度高,在不断提升本地创新能力的同时,能够引领区域内城市相互“追赶”,激发城市活力、缩小城市差距、形成趋同态势。内生增长即创新驱动,城市是区域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来源于本地自主创新和学习外部创新技术。城市作为创新主体有两方面优势:一是城市内部创新型企业更愿意集中在创新能力高的区域或大城市,所以城市成为了一种导向;二是城市外部区域能够在空间上临近创新源,遵循“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次中心周边地区”的空间扩散过程。因此,区域创新极促进区域内城市经济趋同和区域间协调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城市本地创新能够提高创新竞争力。城市本地创新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产生并发展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系统。城市通常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聚集是城市创新的基础。城市中的产业集聚为各要素相互关联的创新网络搭建了平台,促使企业技术和经验在城市中传递、人才在城市中流动。不同组织和个体之间的空间接触会不断加强知识的扩散和交流。这种知识溢出使得城市中的创新主体能够共享经验、信息和技术,逐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体系,从而推动区域创新极城市的形成,提高国际竞争力。
城市外部创新吸收提高创新效率。城市外部创新吸收是指城市对区域范围内的创新资源进行学习、借鉴和吸收转化。通过知识交流平台、城市间合作、伙伴城市关系、试点项目、研究伙伴关系、国际交流、政策调整、开放数据共享、公私伙伴关系等方式创造学习机会。城市发展的异质性和区域发展的同源性决定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可以通过学习达到相互促进甚至赶超的目标。“城市群”“经济圈”和“经济带”等都是典型的区域发展单元,这些区划范围内的城市在社会和文化层面具有相似性,该区域内的知识、技术和创新模式对于落后城市更具适用性,对创新吸收转化的效率也越高。
区域创新极辐射效应促进创新流动。区域创新极辐射效应是指在一个创新极(创新集聚区域)内部发生的创新活动对周边地区产生的积极影响,涉及知识传播、创业生态系统、供应链整合、人才吸引、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溢出、文化交流、研究合作和集群发展等机制。创新地理学的研究表明,溢出效应是创新与空间融合的重要特征。区域创新极内部的技术创新往往能够通过交通、通信、互联网以及数字技术等渠道向周边地区溢出,促使周边城市企业和机构也采纳和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区域创新极辐射效应产生的正向的、跨区域的创新溢出现象,有助于扩大创新效果,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区域创新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发展路径。我国区域创新极已经逐步显现,目前创新极城市对该区域一定范围内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使得区域内城市更容易向发达城市趋同,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区域创新极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当城市周边一定范围内没有区域创新极时,城市经济增长动力将主要来源于探索和提升本地创新能力;当城市周边150km范围内存在区域创新极时,可以通过区域创新极的溢出效应进一步助力本地经济增长。
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曾经在高速增长浪潮中形成了具有溢出效应的区域创新极城市,大部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城市都来自于这些区域。因此,国家整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
利用好已经成为区域创新极的城市或城市群,加强区间协同合作,搭建高层次平台和探索多渠道沟通,积极促进区域创新极的创新成果和经验向其他地区高效溢出。
努力发现并有意识培育一些有潜力的城市或城市群,使之成为新的区域创新极,比如可以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培育成为一个巨大的区域创新极,东北地区也需要以科技创新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城市群,成为拉动东北振兴的新生力量,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形成环环相扣、层层相叠的经济辐射网状结构。
继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本地自主创新能力,要注重基础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作为推动全国性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需要做强做大现有区域创新极,培育更多新的区域创新极,更好发挥创新对全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