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文化虚无主义的生成根源与纠治策略

核心提示: 文化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虚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虚无主义生成、蔓延的历史根源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造成了文化自卑心理,外来动力是一些西方国家持续影响中国知识界的文化认知,思想氛围是多种社会思潮交互作用。纠治文化虚无主义,需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想资源,在全党全社会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系统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各种错误观点。

【摘要】文化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虚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虚无主义生成、蔓延的历史根源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造成了文化自卑心理,外来动力是一些西方国家持续影响中国知识界的文化认知,思想氛围是多种社会思潮交互作用。纠治文化虚无主义,需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想资源,在全党全社会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系统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各种错误观点。

【关键词】文化虚无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现代性的伴生物,虚无主义在中国存在已久,并演化出价值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多种样态。其中文化虚无主义生成时间最早,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比较活跃。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型现代化,文化虚无主义在问题指向和价值取向上都发生了变化,即不像原生于欧美国家的文化虚无主义那样,指向片面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取代文化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满足的思想观点,而是特指坚持西方文化中心论、西方文化优越论,否定中华文化各种形态及其价值的思想观点。

文化虚无主义的形态及叙事方式

其一,虚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起源方面,无视考古发现的铁证,追捧西方炮制的“中华文明西来说”,提出所谓“夏朝源自苏美尔(或古埃及)”“三星堆文明是闪米特文明的遗泽”“商朝是白人建立”等谬论,否定中华文明的原生性。在文化特点方面,简单地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无端判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凝固性、封闭性、排外性;污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奴性文化”“牢狱文化”,充斥压抑个性、毁灭人性的文化因子。在文化演进方面鼓吹“断裂论”,鼓噪“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等谬论,把历史上不同民族政权的更替视为中华文化的中断、衰落。在文化发展方面,把西方文化塑造成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主张“全盘西化”。

其二,虚无革命文化。偏离近代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否定革命的必要性和价值,否定在中国革命中生成的谋求民族独立、反对侵略压迫的理想追求,否定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意志品格,否定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永远服务人民的深厚情怀,污蔑革命英雄,质疑近代以来英烈行为的真实性,杜撰“真相”,“证伪”英雄事迹,消解英雄精神;恶搞红色经典,企图通过恶搞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掏空其中的思想内涵,破坏其承载的历史记忆和张扬的价值追求,使红色经典成为毫无意义的文本、影像。

其三,虚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理论为由,或者以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失败”为由,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当代价值。其次,用所谓的“忽视个人权利、个人自由”等错误论调来否定集体主义,用“狭隘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来否定爱国主义,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最后,以满足大众多元文化需求之名,传播西方价值观和西方话语,企图用多种方式丑化劳动群众,宣扬消费主义、挑动性别对立、制造社会焦虑,引导大众文化消费恶俗化、泛娱乐化,从而将大众与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理性思考、高雅艺术、民族文化等区隔开来。

文化虚无主义在演变中形成三种叙事方式。一是历史性叙事,即按照“历史—现实”的逻辑,讨论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解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企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割裂开来,否定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和生命力。二是政治性叙事,按照“质疑—解构”的逻辑,质疑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和正当性,质疑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进而解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赖以生成、发展的现实基础,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三是生活性叙事。围绕大众日常生活话题,按照“矮化—西化”的逻辑,张扬西方文化的“先进”“普世”,碎片化地提出“西化”的解决方案,影响大众的审美标准、文化生活方式选择。

文化虚无主义在教材编写、艺术表现、审美标准、影视制作,甚至在商品命名中,都展露出蛛丝马迹。其危害在于企图通过误导中国社会的文化认知,阻碍文化主体性的形成,动摇和瓦解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在政治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在文化上进行知识创新、借鉴外来文化,建设文化强国,都需要立足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显然,文化虚无主义与之背道而驰。

文化虚无主义的生成根源

探讨中国文化虚无主义生成、蔓延的根源,首先需要回到现实的“物质关系”中,考察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中西方关系的深刻变化。其次要回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思想空间中,考察其他思想思潮与文化虚无主义之间的交互影响。展开而言,文化虚无主义的生成、蔓延根源包括以下方面:

历史根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造成了文化自卑心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当时的中国人看到中国在器物和制度上的落后,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为打破“落后挨打”命运而进行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实践探索,均以失败告终。一部分人将“落后挨打”归因到文化上,归咎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应该说,儒家学说中维护社会伦理和封建专制制度的“三纲五常”、管理社会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变成了维新革命、探索民族出路的思想障碍。因为在人类已经迈向现代文明的条件下,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确不能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更无法引导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人形成了“文化决定论”的观念,把形而上的思想观念视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陷入历史唯心主义泥潭;对几千年积淀的思想、精神、价值等不进行甄别、清理,采取了一概抛弃、否定的非理性态度;忽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简单地对立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关系视为非此即彼,由此形成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全盘西化派”曾喧嚣一时,正是文化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

外来动力:一些西方国家持续影响中国知识界的文化认知。《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和全球扩张的完成,西方发达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凭借现代工业文明奠定的科技优势、经济优势,掌握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建立符合自己需要的国际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以各种各样的“规则”迫使现代化后发国家接受被安排、被规定的局面。相应地,一些西方国家建构起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话语体系。二战结束后,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取得民族独立,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探索。西方学术界按照“现代化=西方化”的公式,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经验模板化,在多个领域构建学术话语,通过学术交流、教育培训、媒体推介等多种路径,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对于本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知,由此造成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学者习惯性地抱持西方视角、依循西方话语逻辑和分析方法,分析、认识本国的发展问题,忽略、轻视本民族的文化成果。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启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探索。西方借此积极推进其话语体系进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界。由于当时中国在物质生活水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这貌似给“西方中心论”“西方优越论”一种“事实”支撑,于是,出现“以洋为尊”“以洋为美”的现象,文化虚无主义再度获得生存空间。

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缩小,甚至在某些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舆论空间仍掌握话语权,文化虚无主义的发展依然存有现实的推手。

思想氛围:多种社会思潮交互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思想领域日益多元化,呈现出各种思想观点交互影响的发展趋势。新自由主义思潮、西方“宪政民主”思潮、普世价值论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各有论域,其问题指向与文化虚无主义有别,但是它们共享自由主义这一理论基础,都以西方中心论为价值底色,从经济、政治、历史、社会等不同角度否定中国的发展成就,一度在我国舆论空间相互呼应、共同造势。文化虚无主义从本质上看是自由主义理论在中国文化领域的产物,包含着特定的政治诉求。因此,上述错误思潮的存在,无疑有利于文化虚无主义的蔓延。同时,由于文化虚无主义更多以文学艺术作品、大众文化消费产品和日常舆论作为载体,其政治诉求往往更趋隐匿,政治上的危害性容易被忽略,但实际上具有与上述错误思潮相同的危害。

在多元化社会思潮中,对文化虚无主义发生作用的还有文化复古主义。文化复古主义兴起于近代中国,“既有中西之争,也有古今之辩”,①在我国思想空间偶有回潮。文化复古主义脱离时代发展,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拒绝接受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具有自满自足的特点。文化复古主义强调儒家思想具有正统性的主导价值,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诸多文化资源,或能够有助于解决种种现代性问题。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文化复古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对手”。两者曾在舆论空间唇枪舌剑,抓人眼球。但在另一方面,文化复古主义把重视传统文化与无条件地推行尊孔读经等同起来,“把当代人的理解全部挂在古人名下,甚至对其明显的错误极力辩解、极力拔高并加以粉饰”②,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释为“认祖归宗”“以儒代马”,按照自己的需要“任性”解释中国共产党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否定中国革命、否定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虚无主义倾向。可以说,在对待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文化复古主义实际上是文化虚无主义的“帮手”。无论是“对手”还是“帮手”,文化复古主义对文化虚无主义的蔓延起到了刺激、推动的作用。

文化虚无主义的纠治策略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越来越多的发展成就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客观上有力削弱文化虚无主义的现实基础。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治理失灵”,日益暴露出其国内政治、经济领域难以调和的矛盾及面临的严峻挑战,所谓的“西方中心论”“西方优越论”等日渐式微。这一切都预示着在我国增强文化自信、纠治文化虚无主义具有必然性。在全社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纠治文化虚无主义,需要在理论指导、主体建设、学术支持和思想论辩等方面去推进。

第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研究,充分挖掘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民族性、阶级性、继承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深刻揭示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指明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和进行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有丰富的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想内容,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虚无主义的生成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虚伪性、欺骗性;列宁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拒绝继承历史上优秀的文化遗产、否定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主体地位、试图摆脱党和国家对无产阶级文化的领导、闭门造车创造“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等文化虚无主义主张,提出文化领导权思想;毛泽东同志针对“全盘西化”派的主张,明确指出“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提出“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等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思想,为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增强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文化发展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学认识西方文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在守正创新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体,需要以高度的主体自觉执行宏大的文化创造任务。掌握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形成主体自觉的必要前提,也是提升主体辨识能力的内在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研判、抵御文化虚无主义的自觉和能力。

第三,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文化虚无主义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为基础,西方关于现代化的基本理论为文化虚无主义提供了价值取向、核心观点和论证逻辑。纠治文化虚无主义,需要有系统、成熟、具有中华民族立场的学术话语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发展目标、主体力量、成果价值、基本经验等,以严密的理论逻辑突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构建这样的学术话语体系,“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为基础,融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有益成分,进行学术创新,形成有自主性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第四,系统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各种错误观点。当前,消除文化虚无主义对人民大众思想的不良影响,除了需要对各种错误思想思潮,包括文化复古主义开展持续的辨析、批判之外,还需要重点揭露文化虚无主义的实质,在理论上针对其宣扬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批判。其一,阐明文化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政治上属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其所维护的是西方的文化霸权,因此不能仅仅将它视为一种文化思潮。其二,阐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深厚基础。其三,阐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固然需要学习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但不能机械搬运、强行移植,而是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其四,阐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东方与西方的关系,坚持文明平等论、文明共生论,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思想,批判、超越西方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项目: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武汉大学)”(项目编号:21SZJS42010486)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姜迎春:《“两个结合”视域中的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评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第20页。

②陈先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7日。

责编/谢帅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