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切实发挥科学家精神在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摘 要:科学家精神在薪火相传中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筑基塑魂。根据新时期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需求,应瞄准问题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发现、培养、吸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健全创新人才全链条自主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 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高水平自立自强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家精神的根本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将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八条宝贵经验之一,强调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将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支撑。

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筑基塑魂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光辉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同时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伟大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1]科学家精神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其生于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丰富于科学报国的现实需求中,升华于科学强国的当代责任里。[2]我国百年科技发展史,也是一部科学家精神的书写史、见证史。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源泉之一。[3]从“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到嫦娥探月、蛟龙探海,再到载人航天、科技抗疫……科学家精神在薪火相传中不断丰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一项项辉煌成就、一座座科技丰碑的背后,是钱学森、邓稼先、陈景润、袁隆平、黄大年、南仁东等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汇聚起建设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标定了中国科学家的价值坐标,也塑造了知识分子群体乃至当代中国的精神特质,凝聚成一股改变中国科技进程与社会面貌的精神力量。[4]步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并焕发出勃勃生机,逐渐形成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时代内涵*,兼容并蓄世界科学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精华,成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独特价值坐标和独有精神特质,并在自身丰富发展过程中成为指导我国科研实践发展与科学家健康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

站在新时代发展新征程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发展目标。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赋予科学家精神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在国家战略科技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人才队伍,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离不开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筑基塑魂。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根基。当前,我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加速形成: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科学家先后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克利夫兰奖”“维加奖”等一系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在纳米限域催化、聚集诱导发光、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等领域涌现出一批由顶尖科学家领衔的优秀创新团队。其次,人才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入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精简人才帽子,出台破“四唯”硬措施;完善科研人员激励与约束制度,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政策;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第三,作风学风实现实质性变化:构建科技监督大格局,划定科研活动的红线底线,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科研作风学风取得实质性改观。

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赢得战略主动

世界科技发展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人才竞争是国家战略人才的制度竞争,综观西方的科技优势,其基础支撑不仅仅是它们的引才留才能力,还在于其聚才用才水平,形成高端人才汇聚发展、条件保障的系统性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科技事业和人才事业发展的百年历程,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指引,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和战略需求,将党管人才的政策真正落实到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之中;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发挥我国制度、体制和政策的综合优势,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为人才与科技事业的匹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成为凝聚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巨大精神财富。2018年以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都提出了弘扬科学家精神、优化科研环境的具体改革举措。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方向、知识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等技术直接应用于科研过程,大大加速了科学发现的速度。以科学技术新原理、新组合、新应用为基础产生的突破性创新,有望推动相关产业乃至全球经济的革命性进步,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非传统架构计算技术持续进步,将突破现有计算系统的物理极限和瓶颈,对信息技术和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知识更新和迭代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对科技人才的知识和专业结构等提出新挑战,深刻地改变着科技人才的技能结构,传统科技人才的技能结构和技能教育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挑战。科学发展越来越依赖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用于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同时推动了一系列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科学成果来自于学科交叉领域,交叉学科人才需求显著提升。

国际形势变化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的路径和模式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国际政治从“地缘政治时代”走向“技术政治时代”,国际战略竞争的重心是高科技创新优势的竞赛,是围绕新科技革命所塑造的新权力的争夺。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要素,国际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环境的挑战愈加严峻。世界范围内“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高层次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发达国家把吸引集聚和使用科技人才作为国家战略,把争夺人才作为保持领先优势的重要手段。人才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人才供给安全、关键核心人才的安全等逐步成为制约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将科技创新“政治化”“集团化”和“武器化”趋势愈加明显,对我国科技脱钩加剧,遏制手段逐渐转向对以科技创新人才为源头实施打压,针对我国科技人才国际交流活动实行双向封锁,推动国际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进入紧张状态。美国不断对其盟友施压,共同开展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我国引才引智和国际交流受到严重限制。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把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系统布局、整体推进,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将成为决定我国能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占据优势和竞争主动权的关键。一方面,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战略人才力量的缺乏仍然是根本的制约因素,我们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根源之一在于人才链的断裂;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链,在现代产业经济体系下,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拉长、扩容、升级,要求创新链和人才链进行相应的拓展。

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加强系统布局

当前,我国高精尖人才数量质量与大国发展要求不相称。人才工作缺乏全球化人才战略视野,战略科技人才引育需进一步加强。多主体参与战略人才发展的合力尚未形成,对青年人才引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战略人才的识别与发现环节,目前还存在较大的经验性和主观性,在重大科技项目部署前及重大科技项目之中有意识地发现识别人才的意识还有待加强,有利于战略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有待建立。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人才教育仍需探索构建新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引进人才的制度、文化、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对全球科技人才吸引力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例如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联合发布的《2022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虽然我国人才竞争力指数连续四年提升,但在全球133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6位。

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要坚持人才为本,坚持党管人才,坚持服务大局,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实践标准,坚持开放合作,强化自主培养,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形成对国家战略人才队伍从发现、识别、培育、选用、激励的全链条,以体系化、生态化的系统思维进行总体统筹、系统谋划,完善科技创新战略人才的识别与发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战略人才的培养及梯队建设的体系化和针对性,对照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人才体系构成,有针对性的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增强我国科技人才制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制度体系。继承发扬中华优秀创新文化,深入挖掘中国式创新基因,形成中国科技创新独到特色,以高度的自信和坚定的信念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文化根基。

发现、培养、吸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发现、培养、吸引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战略科技人才。依托研究型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及前沿技术若干关键领域建立战略科学家工作室或基地,强化依托主体责任,建立稳定支持机制并给予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重大科技任务实施,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遴选一批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能够领衔创新团队的战略科学家。精简优化科技人才计划,统筹实施面向国际国内的科技人才计划,集聚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鼓励战略科技人才围绕重点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聚集创新群体开展长期合作研发,带动形成高水平创新团队。

健全创新人才全链条自主培养体系。建立完善以国家战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人才工程为牵引、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参与的育人模式。加强高校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强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加大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力度,依托企业研发平台带动创新团队培育。将创新教育有机融入从学龄前到高等教育全过程,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思维、人文素养、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完善人才、项目、基地协调发展机制,打造多种形式的人才创新载体或平台,支持建设特色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完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安全机制,加强人才供给预警分析,将人才安全制度贯穿于人才引进、人才服务等工作中。

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留学教育体系,畅通外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工作渠道。鼓励引导国际科技人才和团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任务。加快一批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进程,吸引世界各国优秀人才前来从事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健全海外人才工作许可、人才签证与永久居留的有效衔接机制,制定更为便捷的技术移民政策,完善外国人才生活配套体系。多种方式推动科技人才走出去,更大力度资助我国青年学者赴海外开展合作研究。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人才流动通道,营造开放的用人环境。向用人主体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科技评价“指挥棒”作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强化国家使命导向,确立用人单位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增加青年科研人员主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课题的数量。开展科技人才试验区建设,加强改革探索和政策先行先试,打造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高地。

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家精神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点,引导科技工作者主动肩负历史责任,把科学追求融入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促进科技人员强化科研诚信意识、遵守学术规范、涵养优良学风,开展负责任研究。压实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诚信建设主体责任,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将科研诚信纳入科技政策法规、行业规范标准等。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学术自律方面的积极作用,营造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良好学术生态。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机制,制定完善科技伦理规范标准和审查监管制度,推动科技向善。积极挖掘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积极倡导创新思维方法,在社会价值导向中塑造崇尚科学、敢为人先、宽容失败、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风气,让科学家精神内化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

*注:201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对“科学家精神”进行明确的阐述。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创新政策评估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本文系科技部专项“面向科技强国建设的科技能力体系化构建与提升路径研究”(编号KJQG202202)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秦铮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李立峰:《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光明日报》,2021年7月22日,第6版。

[2]何跃、完瑞红:《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形成与弘扬》,《昌吉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第7—12页。

[3]科技日报评论员:《让科学家精神闪耀新征程》,《科技日报》,2021年6月28日,第1版。

[4]王丹、詹媛、齐芳:《科学家精神: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光明日报》,2021年4月14日,第7版。

责编:董惠敏/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