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从哈尔滨“出圈”解码城市治理之道

近日,哈尔滨成为2024年第一个“网红”城市,“南方小土豆”“广西砂糖橘”“云南小野生菌”等故事不断在各大主流媒体平台持续更新,哈尔滨冰雪游结结实实燃爆了全网。数据显示,元旦3天假期,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总额59.14亿元。有网友评论:“三亚做梦都没想到,今年最大的对手是哈尔滨。”“哈尔滨这是泼天的富贵。”

透过现象看本质,从2023年的“进淄赶烤”浪潮,到贵州的“村超”“村BA”,再到今年新晋的“顶流”哈尔滨,解码背后的流量密码主要有两点:一是以什么资源来吸引游客,二是如何将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前者体现为城市的下限,即资源禀赋、城市底蕴等硬实力;后者更多体现为城市的上限,即城市治理的高度和温度等软实力,也是成功“出圈”的最根本原因。“哈尔滨”出圈无疑给更多城市带来“破圈”的希望,也为其他城市治理提供了有益启迪。

城市治理须以推进主体协同为关键点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哈尔滨“出圈”的背后是市政、交通、宣传、旅游、餐饮各个行业全面联动、政民齐心的成果。比如,不少市民看到外地游客打不着车,自发用私家车免费搭载外地游客,还在车上贴了“南方小土豆免费顺风车”的标志。因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必须统筹政府、社会、市民等多元主体,增强各方参与城市治理的协同性。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协同,一是认知的协同,发挥好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的重要作用,将“治理共同体”的理念贯穿城市治理的全过程全周期,协同多元主体对于城市治理价值目标的基本认知,以“社会凝聚”汇聚多元城市治理主体协同合力。二是资源的协同,治理主体掌握的治理资源不同,必须充分发挥好资源互补优势。一方面,要切实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资源下移和力量下沉,有效破解基层治理主体权责不匹配问题。另一方面,要打通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间信息壁垒,推动信息共享、确保信息对称,形成治理合力。三是制度的协同,以政府改革为主导,探索机构改革与职能重塑,明晰各治理主体间的职责、功能、地位、权力和法律责任等,科学划定其权力运行的边界和空间,确保多元主体协同的规范有序。

城市治理须以提升治理韧性为着力点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与城市治理韧性建设密不可分。而哈尔滨“元旦成绩单”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动态调适与变动情境有效适配的体现。比如,冰雪大世界开业第一天,因游客排队时间过长纷纷要求退票,退票事件一度登上热搜。事件发生之后,哈尔滨市政府立刻进行整改,退票、督导、道歉等一波操作获得网友怒赞。城市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个场域,其规模性、集聚性和流动性,容易诱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风险加大。因此,城市治理应推进韧性治理和治理创新,促进常态治理和非常态治理的有机衔接,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一是加强韧性治理的整体谋划。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规划,综合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空间优化等,着重构建整体应急体系,完善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治理主体的权责关系,尤其是给予相关利益方在风险情境下一定的决策自主权。二是构建韧性治理的联结机制。城市之间,推动信息、数据和资源的互通共享,弥补单个城市单兵作战的不足。同时,在城市内部,全面加强社会各个部分间的联系和反馈,确保在风险发生时,社会各部门能够迅速自我组织、灵活调整和功能优化,有效消解外部风险的冲击。三是提高韧性治理能力水平。既要善于运用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等最新手段,依托丰富的治理经验进行风险研判和预警,作出科学决策,快速回应和解决问题,更要善于基于事后的行动学习和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动态调整优化风险应对方案,不断提高风险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

城市治理须以优化公共服务为落脚点

服务型政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现代政府建设的重要目标。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哈尔滨“反转走红”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而必然性更多地体现在对公共服务的精准度和敏锐度的把握上。比如,时刻关注游客的评论,“游客评论什么不满意,需要什么,就上什么”,冻梨摆盘、甜豆腐脑、人造月亮、小暖房子、企鹅巡游、飞马踏冰、交响音乐搬进商场、中央大街铺地毯等,始终坚持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尊重游客,维护游客,依靠游客,让游客满意,体现了民意、民力和民心的深刻内涵。因此,城市治理必须从根本上回应“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价值,实现城市的人民性。一是树立“为民”治理理念。首先,要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城市治理的核心价值目标,不断回应和满足群众的多元诉求,以“政之所为”对接“民之所盼”。其次,要把“始终聚力民生”作为城市治理的关键抓手,始终坚持将发展和改善民生贯穿基层治理各项工作之中,积极出台与民生领域息息相关的政策举措,切实解决民生热点和难点问题。最后,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城市治理的重要标尺,深入了解群众的诉求,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完善“亲民”工作机制。具体而言,常态开展“家家到、户户访”活动,定期收集居民群众诉求,集中力量攻坚突破民生难点。同时,健全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机制,推进网格治理自治化,每个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牵头成立居民议事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召集居民参与协商大小事务。三是搭建“便民”服务平台。把“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全面加强政务服务渠道建设。一方面,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聚焦服务民生事项,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一网通办”“一线应答”,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建立群众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实现从后端的信访接待、矛盾调解到前端的风险预防、源头治理,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