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中国经济,信心如磐勇前行

【思想茶座】 

编者按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供给需求稳步改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如何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我们邀请智库专家深度解析。

嘉宾: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赵振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雪松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权衡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张胜

成绩来之不易:含金量高、成色十足

主持人:您怎样看待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的表现?主要预期目标的圆满实现,得益于哪些因素?

权衡:2023年,中国经济整体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充分显示了内在的潜力活力和优势动能。从经济增长看,2023年我国GDP超过126万亿元,增速为5.2%,比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从消费来看,其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正在恢复并发挥积极作用,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比上年提高43.1个百分点;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11.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国内循环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6.1%,略快于经济增长,实现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这对稳定收入预期、提振消费信心,进一步夯实消费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李雪松:2023年,经济运行内在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提升,新动能不断集聚,国民经济总体保持恢复向好态势。

一是国民经济生产运行平稳。各生产部门均保持了稳定修复态势,农业生产有序运行,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服务业生产持续向好。二是国内需求渐进式恢复。旅游出行和娱乐活动带动了服务性消费并推动消费大盘增长,铁路客运量、全国观影人次、景点门票价格等指标明显上涨。三是稳就业惠民生进一步显效。城乡居民收入呈恢复增长,改善性消费加快恢复,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刘元春:这份成绩单,含金量高、成色十足。

首先,通过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消费的政策举措,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服务业和消费引领经济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总量创历史新高,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依然明显。

其次,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9.9%和11.4%,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对推动工业稳定回升起到关键作用。

再次,通过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外贸促稳提质的相关部署,在外部需求低迷的背景下,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1.76万亿元,规模稳中有增、质量优中有升。

这主要得益于: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将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通过持续有效的政策托底和市场支撑措施,释放了潜能,展现了韧性;强调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协调;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统筹风险化解与稳定发展的关系。

赵振华:中国经济的如下表现值得关注:一是经济增长呈现稳定复苏态势。2023年5.2%的经济增速不仅高于全球3%左右的预计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二是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2%,消费领域价格总体平稳,生产领域价格低位运行。三是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四是2023年我国外汇市场运行稳中向好、表现出较强韧性,汇率预期总体平稳,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这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发展航船定向掌舵,离不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离不开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干部群众不惧风雨、攻坚克难,撸起袖子加油干。

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加坚定

主持人:2023年我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进展如何?怎样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

刘元春: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回顾2023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三项明显进展。一是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消费在扩大内需中的主动力作用更加凸显;二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进,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高;三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人均消费支出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持续。

2024年,建议围绕以下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数据信息、社会信用等方面基础制度;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困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快推进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拓展外商投资新领域。

李雪松:过去一年,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加坚定有力。

一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进一步理顺了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稳步夯实,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提升。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新旧动能加快接续。持续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统筹抓好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引擎作用日益凸显,央地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发展。

三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外贸结构有所优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举措,形成了“1+N”政策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制度供给。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蓄电池等“新三样”出口保持强劲态势,服务贸易成为我国外贸平稳运行重要保障。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东北全面振兴谱写新篇,雄安新区拔节生长,长江经济带活力涌动,粤港澳大湾区勇立潮头……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战略驱动下,全国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权衡:需要看到,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的最大确定性,也是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的信心和底气所在。2024年,要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上进一步发力,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有机融合,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有机融合,积极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让新技术、新产品、新消费、新业态以及新供给创造更多新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进一步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用制度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要发挥好国家战略牵引地方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确保已在各地实施的各项国家战略密集施工、尽快落地,变成“实景画”。

赵振华:2023年,高质量发展含“新”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含“绿”量不断提升: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让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行动形成自觉。广大领导干部要不折不扣抓落实,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等。

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

主持人:近期,多个国际机构调高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对此您怎么看?

赵振华:主观预期来自对客观现实的精准判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国际机构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符合中国实际,特别是三年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复苏向好平稳增长的客观现实。

总体来看,2024年我国国民经济会延续2023年稳中向好的态势,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平稳增长。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有利条件和机遇主要包括: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二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三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依然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在新旧动能转换期间,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能够代替旧动能的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经济活力不够,一些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

李雪松:从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和现实基础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的特点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没有改变。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机遇。一是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机遇,二是产业智能化发展机遇,三是工业绿色化发展机遇。

深厚产业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一是我国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网络运行效率高,延展性和集成创新能力较强,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传统产业积淀深厚,具备较为突出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新兴产业优势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领域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梯队。

超大规模市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需求牵引。在消费领域,消费场景日益丰富,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在投资领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以及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都蕴藏着巨大投资潜力,而且我国具备将这些投资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要素和技术条件。

要素综合保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是较高的国民储蓄率为各类投资活动和资本要素积累创造了空间,二是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优质劳动力,三是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量与增量之间优化配置的空间较大。

刘元春:2024年,伴随着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将进一步企稳回升。同时,对于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要有充分的预判和应对。

一是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据国际机构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和贸易整体上不如疫情之前。二是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领域风险仍须关注。化解多年积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等需要一个过程,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三是微观主体预期偏弱,要完善相关政策举措,加大政策落地力度,着力让民营企业可感、可及。

增进百姓获得感,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主持人: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如何落实?

李雪松: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前提是让中国经济“身强”“体健”“动力足”。

第一,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畅通壮大国内经济循环。切实稳定住房市场需求,加快制定出台生育支持措施,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不断推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第二,加快发展壮大新动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加快培育发展新支柱和新增长点。

第三,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调整优化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提高消费率;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立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固定资产投资新模式,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以推进现代服务业开放和制度型开放为突破口,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刘元春:针对中国近年经济发展,极少数国家无视中国经济具有的长期积极因素,低估了中国的经济韧性和经济治理能力。对此,必须旗帜鲜明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必须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改变。一系列长期积极因素构成了持久有力的支撑。主要包括:我国经济发展有党的坚强领导;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保证经济高质量运行的优越性;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培牢基础、加固支撑,这是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必须采取的长期举措。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切实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社会信心才会改善。为此,要通过稳就业、增收入来促消费,通过扩大消费来促进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互促的良好局面,把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百姓的生活品质。

赵振华:要有理有据有力地批驳各种唱衰中国经济的不实之词和错误论调,及时回应各种担心和猜测,讲清楚事实真相,特别是要讲清楚事实的背景和逻辑;实事求是地肯定成就、正视问题,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百姓的切身感受说话;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增强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能力,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权衡: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要发挥专业优势,把专家观点、智库成果与媒体传播有效结合,既善于讲中国发展的故事,又能够熟悉和顺应媒体传播规律,提升国际传播的效能和效果,提高不同区域、不同国别、不同群体的传播效果。从长远来说,需要加快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体系建设,在更加开放的视野和全球格局下建构中国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