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百年来代代相承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标志。传统节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传递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广大民众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寄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要对全民族共享的节日文化记忆进行不断挖掘与重构,激发其本身的活力,让传统节日赋予现实生活以新的能量,夯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文化根基。
【关键词】传统节日 文化记忆 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节日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自强、自立的源泉。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百年来代代相承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标志,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
节日的形成和发展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生计模式和民族文化的社会背景等密切相关,节日所承载的那些对于群体成员具有普遍共享意义的事物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记忆。我国先民创造了较为系统的民俗节日体系,世代相传形成了牢固的节日记忆,例如清明节要扫墓祭祖、春节时亲人团聚、中秋赏月赋诗、端午要包粽竞渡等。节日作为多重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时空。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内涵丰富,具有庆祝丰收、崇宗敬祖、神灵崇拜、亲情伦理、纪念缅怀等多重主题,通过仪式庆典、聚会交流、休闲娱乐的形式,将物质消费、知识实践、伦理关系、道德教化与审美活动融为一体。传统节日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实践和伟大创造,如赛龙舟、舞龙舞狮、扭秧歌等。节日每年如约而至,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加深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
传统节日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世代相继的文化基因,还联结着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信仰。节日代代相传,经过时代洪流的不断淘洗,已经沉淀为民族或地方的最为重视的文化传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甚至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符号,具有凝聚人心的重要价值。传统节日既能促进族群内部成员的交流和沟通,又能作为人文精神、审美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生活智慧的外化形式,增强群体内部的文化认同。以春节为例,春节反映了中华儿女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传递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浓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吸引着远在海外的华人群体每年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自发自觉地进行庆祝,成为凝聚华人群体的纽带,进而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人共同体的重要媒介。即便是看似简单的节日食物,也能在给人们带来美味的同时增强家庭、家族成员间的情感,给他们提供一个重温故乡记忆的契机。
传统节日作为文化记忆的认同功能
文化记忆是特定人群的文化在历史传承发展过程中具有共同感受和意义的文化构成,是其文化符号的集合体。任何一个社会,都要求一种连续性和稳定性,文化记忆承担了这一功能,使先民的经验、思想和历史事件存活于今,就此联结起不同时代。文化记忆经由一代代的传承,成为群体的共同经验和认同基础,对凝聚文化情感、构建身份认同和传播群体的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进一步说,文化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作为承载着文化根源和传统的坐标,能够引导个体和群体确认其文化身份。稳固的文化认同在凝聚民族情感、维护团结与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整个民族存续和发展的基石。构建文化认同不仅仅是对自我文化身份的确证,同时也是激发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质、文化活性、文化力量的重要举措。
文化记忆的传承依赖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文化符号的固化、传承和创新。传统节日就是这样的符号。在古代社会,文化记忆传递的主要媒介是节日。节日活动的年复一年定期重复举行,使其所负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得到传递,文化记忆得到传承,并随时代变化不断得到再生产和重构,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们也在不断加强相关的记忆,从而巩固了文化认同并传承了共同的文化。
节日往往是回首过往时最难以忘怀的片段,是日常生活中的独特存在。无论是春节的春联和烟花,还是端午节的龙舟与粽子,都凝聚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传统,接续着历史与当下,让今人和古人在时间长河的区隔下也能产生深沉的共鸣。传统节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传递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广大民众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寄托。围绕传统节日所展开的社会实践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和强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在现代社会需要重构
文化记忆不是完整自发地保存并一直延续不断的,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境对“过去”进行选择并加以重新建构的,也可能会受到外界的环境影响和强力干预而发生变化。当特定的环境发生变化,文化记忆会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甚至被选择性地遗忘。在当下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文化赖以存续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改变,现代日常生活节奏与传统节日甚至有所脱节。
然而,民俗文化具有自愈性,只要遇到合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需要就能再次被激活。文化记忆也可以在新的社会背景中被不断修复,被合理地替换,或被重构,从而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伴随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与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和发扬,民众的文化自觉性也随之增强,开始重新审视并传承文化记忆。但文化记忆的传承并非传统在当下社会的完美复现,而是通过“复刻过去”来“建构当下”。
首先,可以借助数字媒介等手段延续和重构节日记忆。媒介是塑造记忆的工具,具有表达、记录并且传播文化记忆的作用。文化记忆的媒介包括语言、文字、图片、仪式、空间等,并因时代进步而更加丰富多样。媒介是文化记忆不断发展的动力,反之,文化记忆的发展也离不开媒介的演进。媒介经过对传统节日文化要素的忽略、挑选和放大、甚至添加,赋予节日更多新的意涵,使之在新的仪式过程中得到展演、传承与创新,并在仪式互动中让传统文化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
在人类社会早期,文化记忆主要通过仪式传承,这种集体性的庆典活动构成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独特体验。在文字诞生后,文化记忆的主要载体从仪式逐步转为文字和文本。而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媒介成为文化记忆的关键工具,网络空间为文化主体提供了新的社会记忆渠道,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还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分享各自关于传统节日的记忆。这不仅促进了文化记忆的传播,也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其中,共同创造和记录属于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也丰富了过节的形式,一些网络活动甚至改变或创造了新的节俗活动,节日里各种形式的网络祝福不仅予人方便,也创新了形式。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尽情展演传统节日,借助于虚拟活动体验、社交媒体、各类文化课程、数字文创产品、在线文化展览等形式,充分彰显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作为资源活化,成为时尚的文化符号,并融入年轻人喜好的生活方式中,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育他们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促使他们参与和体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推进节日文化传承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承方式的多样化。
其次,注重打造节日文化品牌,推动传统节日现代转型。传统节日原本承载着家庭团聚、人伦教化的重要功能,然而,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带来一定困难,个体的生活、行动、思想、性格、趣味等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聚合与认同,这就提醒我们,应把节日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来建设和传播。通过各种公共空间中的仪式化展演唤醒民众内心的文化记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挖掘并光大其中蕴含的符合当代人价值观的文化元素,也可以把传统节日作为文化资源进行文旅产业开发,使文化所具有的经济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掘。
其中,空间化和场景化是唤起文化记忆的重要手段。空间是记忆之场,能够塑造文化记忆,避免遗忘,并重新唤醒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在城市的公共场所,比如文化中心、购物商场等举办节日主题的庆祝活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参与和感受节日的机会,使人们在更加广泛的社交环境中共同分享欢乐。传统的庙会、社火都是在一定公共空间举行的“集体狂欢”性节日。这些活动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空间,更是通过民众的“身体在场”标记文化记忆符号、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契机。因此,需要着力打造具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记忆的公共空间,其中包括举办社区庆祝活动、商场主题活动、数字化互动活动等,通过公共空间的节日氛围营造,以满足人们新的社交和文化需求,让人们对抽象的节日文化有沉浸式的感官体验。
最后,要注重对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的保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元素的提取。传统节日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作为民众可实践的文化手段和文化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节日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时代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的趋势,着力搭建传统文化记忆与现代受众的有机联系,有效融合新技术、新媒介、青年文化、流行时尚等,最大限度实现“热回忆”式的“古今对话”,并适应不断增长的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求,淬炼其中更加贴合现代审美理念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精神内核,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内容、形式到精神品格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更具时代色彩和中国风的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增强现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传统节日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循环互促的关系。文化自信需要群体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只有对自我文化有充分的认同并努力践行,才能树立起文化自觉,从而形成文化自信。反过来说,文化自信为文化记忆的传承提供坚实的保障,对本民族文化具有足够自信就会对自我的文化产生深厚的感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和延续的根和魂,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我们每个中国人就此获得对于自己身份的归属感、认同感。节日为文化自信的生成奠定了心理基础,文化记忆又成为各种节日活动举办的依据。虽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得一部分民俗文化失去了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壤,但无论社会怎么发展,都离不开文化记忆,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然熠熠生辉。
作为唯一存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的节日记忆是丰富且深厚的,延续着千百年的文化血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这要求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进程中,对全民族共享的节日文化记忆进行不断挖掘与重构,激发其本身的活力,从而构建“中国记忆”,夯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文化根基。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②童莹:《海外华人的公共记忆与族群认同——以印尼马鲁古群岛华人为例》,《东南亚研究》,2018年第2期。
③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责编/于洪清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