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领军人物 > 正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王春法:充分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出台一批重要政策法规,各地区各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飞速发展。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领域必须紧紧抓住实施数字中国战略这一重大机遇,积极融入数字化大潮之中,充分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加快智慧博物馆建设,扎实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激活博物馆数据要素价值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数字中国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海量数据为核心资源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数据要素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如海量存储、多源异构、高流动性等,其内在机理和外在形式仍处于快速演进过程之中,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巨大挑战。

一是数据已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资产。随着信息技术在文博行业中的应用普及,各博物馆采集、处理和积累的数据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2021年5月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简称ICOM)的调查数据显示,博物馆积极探索线上藏品、在线展览、活动直播等数字化应用,从事数字活动的人力资源和预算投入呈增长趋势,基于数据的文化传播占比越来越高。数据已然成为博物馆的一种新型生产要素,融入征集、保管、研究、展示等业务环节,深刻影响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二是激活博物馆数据要素价值的政策环境日趋完善。2021年9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在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让数据安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数字经济的安全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路径和步骤作出重点部署。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提出二十条政策举措。随着一系列重要政策的相继出台,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已经基本具备,让博物馆推动数据资源建设大有可为。

三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充分激活数据要素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就要求博物馆积极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解决“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转向解决“好不好”“优不优”“强不强”的问题,实现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充分激活博物馆数据要素价值,不仅有助于推动博物馆完善社会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更有助于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国际传播体系,加大国际传播力量,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实践与成效

201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在数字国博的基础上,启动以数据采集生成与管理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国博建设,尝试通过智慧国博建设实现弯道超车。2019年,国博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按照“研究即应用”的理念原则,努力把课题研究成果与智慧国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数据这一关键核心要素,智慧国博建设提出“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的技术路线,着力构建数据“采存管用”全链条能力。

第一,紧紧抓住数据生成与融合这个关键要素,扎实推进智慧国博建设。

经过五年多的不懈努力,依托智慧国博建设工程,基本建成国博数据资源体系和数字基础设施。

一是数据要素资源大幅增长。“透彻感知”是数据获取的基本方法,感知的对象既包括收藏、保管、研究、展示、社教、传播、文创等国博工作的不同环节,也涵盖文物、展览、观众、空间、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由此生成的数据资源是海量的且在快速增加,每年数据增量约200TB,总量已达PB级别,形成海量的数据要素资源。经过数据治理之后,建成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要素资源“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是数据循环渠道畅通。经过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国博扎实开展泛在网络建设,保障数据高速传输;搭建算力资源集中管理、动态分配、弹性扩展的国博云,整合信息孤岛,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生成的数据经过融合处理后就会上传到大数据平台集中存储管理,供馆内研究人员分级查阅和使用,实现数据在馆内的畅通无阻。此外,将近80万件文物数据、近百个数字展厅以及各种音视频等数据均已在国博官网面向公众开放,基本实现面向社会的数据畅通。

三是数据管理体制科学规范。数据获取是基础,数据管理是关键。近年来,国博努力加强顶层设计,从组织、制度、流程、技术四个维度构建系统完整的数据管理体系,持续强化数据战略、数据治理、数据架构、数据应用、数据安全、数据质量、数据标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等八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制定文物数据采集工作规程、数据归档管理办法、数据授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提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数据管理体制。

第二,紧紧抓住价值这个核心,着力激活数据资源潜在价值,智慧国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积极推动国博智慧转型,更好呈现“历史之中国、发展之中国、奋进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在国博组织管理、核心业务、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服务国博组织变革创新。为适应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国博进行了根本性的组织机构改革,按照综合管理、核心业务、运维保障等三大板块进行格局重塑、流程再造、组织重构,以此提升国博整体效能和质量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机构改革为智慧博物馆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制度基础,而智慧博物馆建设所形成的数据管理能力,有助于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高效协同联动机制,支撑和服务传统运维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有助于推动构建符合行业实际的智慧管理体系。

二是提升国博核心业务能力。国博海量的数据要素资源已经广泛运用于征集、保管、研究、展示等核心业务,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基于丰富的数据资源,国博策展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年均临时展览数量超过40个。同时,国博在打造线上展览方面持续发力,官网上已经推出76个虚拟展厅、140多个展览专题网页、50多部短视频。国博App、小程序、智慧导览系统的开发,也让“云端国博”“国博云展览”“国博云直播”成为常态产品。此外,数据授权工作不仅有效支撑国博馆内的各项工作,还为社会各界提供数据授权千余件,授权内容涉及展览、出版、研究、复制、影视制作等,助推博物馆行业发展,实现数据有效利用和价值释放。

三是提高国博社会服务水平。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实施,国博打造了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服务体系。通过预约服务系统、国博App,推行“限量、预约、错峰”的预约参观模式,截至2023年12月底,累计接待观众超过675万人次;建成大带宽、全覆盖的5G网络和Wi-Fi无线网络,提供基于精准定位的多感官多通道智慧导览终端,观众可在馆内随处上网,快速获取文物知识;为观众提供全媒体矩阵服务,全年逾千万观众访问官网,矩阵各平台粉丝总量突破千万。基于文物数据及强有力的5G网络保障,国博倡议发起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已成功举办两届,首届活动入选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

第三,抓紧抓住示范这个重要机制,着力发挥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标杆和引领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即应用的研发理念,结合智慧国博建设,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研究,在智慧博物馆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标准规范、平台应用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探索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博物馆运维管理新模式和新方法。

一是在实践基础上及时总结提升,着力构建智慧博物馆理论体系。针对智慧博物馆建设基础理论薄弱的现状,通过深刻剖析和深入思考制约智慧博物馆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系统研究智慧博物馆发展历程、概念特征、需求结构、技术路线、制度变迁等,提出“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五条技术路线,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阐明了智慧博物馆“是什么”和“怎么干”等困扰业界的关键问题,在多家博物馆开展应用实践,实现理论从无到有的突破。

二是积极践行研究即应用的工作理念,推动构建智慧博物馆技术体系。结合“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的实施,努力在博物馆文物数据采集、传输、治理、分析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按照“边研究、边应用”“研究即应用”的研发工作理念,及时将研究取得的成果应用到工作实践之中,对智慧博物馆建设起到技术拉动作用。比如,关于云平台及多信息系统统一管控技术的研究,实现了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及原有信息孤岛的集成,可承载海量数据和高并发访问压力。

三是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工作目标,努力构建智慧博物馆标准体系。针对智慧博物馆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规范问题,率先提出智慧博物馆标准体系,包括建设标准、技术标准、评估标准三大分类,在每个标准之下又包含相应的子类标准,标准体系内的各种标准应互相补充、互相依存,形成系统完整的智慧博物馆标准体系。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优先的原则,研制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准、评估方法和技术规范共12项相关标准,有助于提升智慧博物馆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

四是自觉站位行业标杆和头雁定位,率先构建智慧博物馆应用体系。近年来,智慧国博不断推出重磅应用,集成云计算、大数据、视频融合等技术,搭建国博综合运行平台,汇聚和呈现“人-物-空间-事件”等博物馆运行数据,推动实现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的映射,通过进行数据资源融合与分析支持可视化运维管理和决策,构建起动态感知、高效决策的智慧大脑,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以2023年5月国博推出“数说犀尊”展览为例,按照智慧博物馆理论与技术路线,依托馆藏文物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以“一物一展”的形式,运用先进的科学仪器进行研究,通过新颖的展示方式,从出土经历、功能特点、铸造工艺、纹饰艺术、造型美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的透彻解析释读,集中打造集文物三维数据采集、数据融合、互动展示、活化利用、环境监测、观众分析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展厅,获得社会公众广泛关注。

面向未来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在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经过持续不懈地共同努力,国博在智慧博物馆建设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成就有目共睹,同时也面临文物数据流转机制不完善、数据生成规模相对较小、文物领域的数据确权和跨境交易还缺乏科学有效的规范监管机制等挑战。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统筹安全与发展,加快智慧博物馆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推动数据有序流转。数据资源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的激活需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也要有完善的市场机制来支撑。要推动完善文物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数字文化资源产权归属及确权依据,明确在数字化内容的采集加工、交换分发、传输存储及数据治理等环节各个角色承担责任范围,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加快研发及应用文化数据确权追溯关键技术,建立文化数据确权流通基础设施,搭建文物数据交换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数据流转机制,确保数据要素依法有序流通。

二是努力扩大数据生成规模,丰富文化数据资源高质量供给。文博行业蕴藏丰富多样的文物资源,要抓紧将这些资源通过数字化转变为数据资产,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文物数据采集工作,包括文物二维数据、三维数据,以及展览数据、设备数据、空间数据、观众数据等,加强智慧融合,让数据变为资产。应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增加经费投入,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加强文物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确保形成资源丰富、质量高、价值大的文物数据资产,让数据资产可交换,实现在流动中确定价值并保值增值。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携手构建开放共赢的文物数据领域国际合作格局。应加强数字技术、数字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牵头或参与数据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发布,打造中国文物数字化技术研发创新高地。积极推动倡导在国际数据治理、流通规则、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开展交流研讨,规范和促进文物数据跨境流动,推动流散海外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加快中国数据标准国际化进程,共同把博物馆的智慧化推向全球,以数字化赋能国际文化传播,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