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和安全已成为我国以及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要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洞悉新形势、开拓新思路、谋划新举措,更好统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在新征程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保驾护航、添砖加瓦。
关键词:新安全格局 发展和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2024年将是全球进入疫后新常态的持续震荡之年,气候变化和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冲击使得世界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急剧增加。在风高浪急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展和安全已成为我国以及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指引。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考虑全球安全与发展新形势,也要在全球格局的动态变迁中探寻新思路、谋划新举措。
新形势:洞悉全球安全与发展动态
国内外安全形势呈现多元风险叠加共振的新特征
从全球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向着复杂、多变和脆弱的方向演变,气候变化加剧、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全球疫后经济复苏乏力、粮食危机恶化、技术发展规则失范等挑战叠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正在严重威胁人类的共同安全。以气候变化为例,不仅《巴黎协定》的目标远未实现,更为糟糕的是全球“变暖”向全球“沸腾”的时代加速行进,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摄氏度,到2035年可能达到或超过1.5摄氏度的临界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布的《全球临界点》报告指出,在目前的气候变化水平下,格陵兰岛冰盖的消亡等5个主要的临界系统已经面临被突破的风险。此外,数字治理、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新安全问题已超越国别和领域界限,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从国内来看,我国发展也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侵袭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种多、分布广、频率高、损失重。近年来“杜苏芮”超强台风、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松辽流域严重汛情等各类自然灾害呈现出突发性和超常规性,不断冲击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不仅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任务艰巨,而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应用带来非传统领域的公共安全风险凸显,政府和全社会的应急管理能力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国内外发展进程都面临滞缓压力和下行风险
从全球来看,随着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激荡,冲击后的经济修复态势仍相对缓慢,全球呈现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的“三高一低”态势。联合国2024年1月初发布的《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市场利率持续高企,冲突进一步升级,国际贸易疲软,气候灾害增多,给全球增长带来巨大挑战。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从2023年的2.7%放缓至2024年的2.4%,低于疫情前3%的增长率。与此同时,联合国《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特别版》指出,当前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面临困境,大多数领域的进展速度缓慢,在可评估的约140个具体目标中,半数中度或严重偏离预期,30%以上无进展,更有甚者跌破2015年的基线。其中,在消除贫困层面,新冠疫情大流行使30年来在减少极端贫困方面取得的稳步进展陷入停滞,极端贫困人口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首次增加。
从我国来看,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面临着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产业链供应链和房地产业等方面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回升整体向好,但也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等现实挑战。2024年,应当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扎实做好经济工作,进一步为统筹发展与安全提供思路指导。
多元协同共治已成为全球新常态的治理共识
从国际上看,针对全球发展中的诸多挑战,国际主体已深刻意识到需要推动全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The Whole of Society)。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世界经济变化情势指出,当前要实现提高长期经济增速的目标,需侧重于治理、企业监管及对外部门的结构性改革等方面采取措施。与此同时,应当加强多边合作、限制地缘经济割裂,合力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在气候治理方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达成《阿联酋共识》,呼吁各缔约方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减少能源系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鼓励各缔约方提交国家自主贡献(NDCs),协力开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新篇章。在暴力冲突频发的背景下,联合国秘书长在《我们的共同议程》中提出了以预防冲突为核心的新和平议程,倡导各国通过包容各方、网络化和有效的多边主义开展全球合作,呈现出全球治理思路上的新气象、新进展。
从我国来看,面对我国安全和改革发展任务复杂严峻的形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同时,明确指出“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也就意味着,要实现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转变,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就需要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注重多主体、多层级的协同推进,不仅要完善政企社、产学研的有机联动,还要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独立、地方割裂的传统安全与发展模式。针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持续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与国际社会协同应对挑战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新思路:为统筹发展和安全谋新思、集广智
当前,国内外结构性与非结构性风险并存且复杂多变,统筹发展和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不仅涉及宏观战略的优化调整,也牵动着政府和企业、社会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亟需注入新思路以助力“破局”。
一是整体性思维。要实现“中国之治”的创新之举,应自觉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大局出发来思考和谋划,坚持全面而非片面、普遍联系而非单一孤立、发展而非静止的观点,把握国家发展与安全工作的思维方法、内在逻辑,全面理解和深入践行系统思维。一方面,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其涉及的领域和要素非常广泛,且各领域之间彼此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单一领域的安全问题很有可能触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这表明,做好国家安全和发展工作需牢牢把握“统筹”二字,跳脱单一维度的安全发展认知,以整体性思维将安全发展置于国内基本国情及国际动态环境的全局中来把握,将安全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多要素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安全与发展二者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整体性思维妥善处理二者联系,才能促进发展成果的长久维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从整体性视角出发,需充分认识到只有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为长效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只有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保障空间,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二是预防性原则。“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力争把可能带来重大风险的隐患发现和处置于萌芽状态。”立足新时代背景,做好发展和安全的统筹工作,需要树立“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预防性思维,与时俱进地认识和把握内外部各类现实挑战和潜在风险,科学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以提供实证支撑和决策依据,加强各类风险隐患监测、预判和管理。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的安全挑战与发展使命往往是动态变化的,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更全面、辩证、长远的战略眼光把握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提升预判风险、驾驭风险能力。
三是适应性路径。统筹发展和安全需要具备适应性的能力,要在积极创新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把握战略主动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形成“破”与“立”的有机循环。为了整合发展和安全,在顶层设计层面,应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的全面指导,尽早、迭代、持续地将安全因素适应性地嵌入到发展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等全生命周期。在战略执行层面,应推动各级、各类治理主体主动适应时代环境变化和风险社会特征,深化行政、社会体制改革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持久有效地激发系统中各主体、各要素的功能发挥,在多目标、多层级、多主体下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实现对各种风险的适应、恢复和学习转化能力,推动实现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转型。
新举措:如何更好统筹推进发展与安全
深化安全治理共同体建设
对于统筹发展与安全这样的系统性工程,只有构建安全治理共同体才能实现发展和安全的深度融合。为此,我们要将“治理共同体”纳入到国家安全发展的底层框架,需要在不同层级政府、私营部门、社会组织、社区等多元主体之间形成的网络化、动态化的公共治理框架,重视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与此同时,在安全发展框架之内,治理共同体建设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既要让统筹安全和发展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又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真实参与到共同体建设实践之中来。
每一次应对危机和不确定性,都是人类的一次共同学习,为此,实现发展与安全的有机统筹从更深层次来看,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检验之一。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大的生态文化系统,可尝试将共同体建设与学习型社会有机结合,开展跨领域、跨界理论合作研究,植根实践厚土,搭建教育基地、交流平台等现实载体,为深化统筹发展与安全创造新机遇。
大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近年来,韧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在不确定性中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之一。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自身能够有效应对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对其经济社会、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冲击和压力,能在遭受重大灾害后维持城市的基本功能、结构和系统,并能在灾后迅速恢复、进行适应性调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在统筹安全与发展的背景下,韧性城市建设正是安全与发展具象融合的创新性产物,是二者在实践应用中的细化、深化,对于统筹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性意义。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将韧性城市建设写进国家战略,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是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发展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为细化、深化统筹安全与发展提供新方向。
具体进程上看,我国北京市、上海市、雄安新区的最新城市总体规划中(《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均提出“提高城市韧性”以及“构建安全韧性的保障体系”,内容涉及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资源保障等诸多方面。北京市于2021年专题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78类任务分工,并率先建立了市级层面的专项协调工作机制,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进展。有鉴于此,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进程中应把握好韧性城市这一关键抓手,从大系统工程视角出发,以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环境、韧性组织、韧性社会等为分析要素,基于“风险评价—综合防范—城市韧性”探索中国特色韧性城市管理体系和模式、韧性建构路径和提升策略,从而为更好统筹安全与发展提供实践基础与创新活力。
优化国内国际双循环
统筹发展与安全,需要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以国内高水平安全治理保障国内大循环畅通有序,提高整体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另一方面,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对国家安全及对外工作的战略部署,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高水平开放,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也可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组织等载体,助力世界范围内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与动态平衡。在此基础上,在国内发展和安全格局构建进程中紧密结合国际发展形势和潜在风险,在技术创新、制度优化、体系完善等层面推进国内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以及现代化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总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我们要继续立足实际、内外兼修,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洞悉新背景、开拓新思路、谋划新举措,才能更好统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在新征程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保驾护航、添砖加瓦。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重大项目 “北京韧性城市建设创新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2JCA011)阶段性成果;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王娅梓、韩佳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第4—18页。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47260.htm?eqid=bccbe623000100010000000664619e9e&wd=&eqid=fd2f97f80000300c0000000264901969,2023年3月14日更新。
[3]应急管理部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5]薛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红旗文稿》, 2021年第21期,第33—35页。
[6]朱锋:《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20期,第5—12页。
[7]钟开斌:《统筹发展和安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8期,第72—74页。
[8]陈向阳:《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双治理与双循环》,《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19期,第22—28页。
[9]邱霞、原磊:《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第25—32页。
[10]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Navigating Global Divergences. [2023-10]. 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23/10/10/world-economic-outlook-october-2023.
[11]O' Halloran, M., Hall, J., & Rapanotti, L. (2017). Safety engineering with cots components.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 160, 54-66. https://doi.org/10.1016/j.ress.2016.11.016.
[12]United Nations. Our Common Agenda: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2021-9]. https://www.un.org/zh/content/common-agenda-report/ .
[13]United Nation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23: Special edition[2023-7-10]. https://unstats.un.org/sdgs/report/2023/.
[14]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2024. https://desapublications.un.org/publications/world-economic-situation-and-prospects-2024 .
责编:冯一帆/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