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

摘 要:发展和安全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倒逼着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粮食风险、能源风险、贸易与投资风险、金融风险等传统风险和新兴风险交织叠加,对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从理念来讲,要以新发展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从主体来讲,关键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从手段来讲,开放、改革、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新安全格局 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安全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的风险和挑战不断涌现,对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和保障。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深层内涵,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的现实背景

随着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这是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定位,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起点。在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主要体现为新的经济转型、新的科技革命、新的国际形势。这对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的经济转型。从“以外促内”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内促外”,强调实现经济发展的独立自主。我国自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逐步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以外促内”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基于这种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为拥有大规模制造业和全球化贸易体系的世界工厂。这种外向型发展模式在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其弊端也日渐显现。

外向型发展模式下,我国主要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依靠加工贸易等方式参与国际分工,长期以来被深深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对高端技术和先进知识的获取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中低端制造业所依赖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已经被大大削弱;与此同时,中低端制造业的成本日渐提高,利润逐步降低,在这种形势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链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出口导向、成本低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愈来愈不可持续。另外,“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非常敏感,近几年,新冠疫情全球性流行、世界金融市场频繁波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对外向型发展模式造成较大冲击,也为中低端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率、低污染、低排放的高端制造业转型敲响了警钟。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国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出口交易额下降,国外投资缩紧,国内的民间投资下滑,出口、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减缓,经济的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而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面临着供需错配和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土地财政等资源型财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且不可再生。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日渐突出,亟需进行深层次调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型为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

新的科技革命。到20世纪末,世界先后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促使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推进,其趋势是智能化与信息化,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新兴技术高度融合、不断渗透,创造出了具有跨越传统产业边界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将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颠覆性变化。每一次科技革命总是伴随着大国之间激烈的博弈和竞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掌握先进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对于增强国家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至关重要。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大国科技竞争已上升为国家行为,各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能源技术等科技领域的全面竞争不断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在塑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愈加凸显。这一切为我国实现创新发展、“弯道超车”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另一方面,也存在现有差距继续拉大的风险。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快速进步,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际竞争加剧的环境下,芯片、基础软件、关键材料等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难题亟待突破,产业转型带来的产能过剩及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需要持续破题。

新的国际形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兴市场的崛起和科技革命的推进使得全球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调整。国际环境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地缘政治冲突和经济秩序重构加剧了国际形势的动荡,乌克兰危机和巴以新一轮冲突的爆发就是世界各国之间矛盾激化甚至不可调和的一个缩影。恐怖主义、种族冲突、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民族矛盾、宗教问题等依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秩序调整凸显东西矛盾,全球发展失衡加剧南北矛盾,社会阶层对立激化上下矛盾,意识形态对抗加深左右矛盾,利益分歧失调凸显内外矛盾,国际道义失序推升高低矛盾,国际规范失效折射新旧矛盾,竞争与合作交织,发展与和平并存[1]。新的国际形势催生了发展的新问题和新要求,中国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的内在动力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而这些,即形成了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的现实动力。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倒逼着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随着粮食风险、能源风险、贸易与投资风险、金融风险等传统风险和新兴风险交织叠加,对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的经济转型必然要求发展新兴产业,而新业务、新流程、新材料、新工艺等新兴事物往往伴随大量的不确定性,投资和发展的风险也隐匿其中,成为影响发展和安全的潜在风险。新的经济转型也会引致劳动形态和就业方式的深度变革,如果没有恰当的再就业支持和社会保障安置政策,就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煤炭、石油、天然气、矿石、金属等原材料和产品的生产与储存量都会加大,更加要重视提升安全生产的质量和水平。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阶段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并且会伴随着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更加棘手。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已经基本行不通,存在技术链、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从而对经济安全乃至政治安全造成威胁。另外,由于技术的创新总是领先于行业经验,在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始料未及的风险,小到市场主体、大到经济体,都会面临管理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等方面的挑战。

当前全球局势紧张,各国的外交压力倍增,世界主要国家合作解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面临较大阻力。大国博弈更加激烈,贸易保护、经济封锁等手段屡见不鲜;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局部危机可能演变为全局性危机;世界出现分裂风险,一些国家鼓吹“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企图通过科技垄断、技术封锁、设置贸易壁垒干扰别国创新发展,破坏全球经济稳定;全球治理体系受到冲击,亟需调整和重构;风险的系统化全球化趋势增大,恐怖主义和极端组织强势反弹……这些都可能给中国发展带来新的安全风险。

发展必然会有风险,追求绝对安全就不能发展,不发展就是最大的不安全;而如果只注重发展就会竭泽而渔,产生生态环境破坏、能源资源枯竭、收入差距拉大、资本恶性竞争等不良后果,威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不利于更好更持久的发展。发展和安全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发展与安全的统一性说明两者可以统筹,对立性则说明两者需要统筹[2]。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的经济转型、新的科技革命、新的国际形势,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构建新安全格局是实现发展和安全良性互动的战略部署

发展与安全相向而行,应对新发展格局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需要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新发展格局与新安全格局是互构的整体,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体现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2021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提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必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新安全格局是体制与机制的结合,体系与能力的并重,是治与制的统一与转换,构建新安全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战略部署。

从理念来讲,要以新发展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深入领会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深层内涵。互动也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良性互动就是要规避坏的影响,促进好的影响,避免发展和安全互相掣肘,倡导并实现两者互为支撑,互相促进。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全面提高国家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3],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扩大内需,着力推动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不断壮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综合国力,凝聚成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硬实力。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抵御各种内外安全风险,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从而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从主体来讲,关键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做到发展和安全并重,不能唯发展论或者唯安全论。既要实现经济充分的发展,又要重视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安全需求和安稳日子。营造安全、公平、稳定、高效,有利于实现国内大循环的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提升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及风险应对能力。企业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加强风险监管和隐患排查工作,深刻把握风险因素的行业性、季节性、突发性特点,严格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确保风险见底、隐患清零,杜绝监管的形式主义,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建设。对于社会来说,要坚持社会共治、加强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人人讲安全、个个会预防、随时能应急。

从手段来讲,开放、改革、创新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力举措,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开放、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需要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指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谋共赢,在更高水平上维护国内安全并促进国际安全。一方面,要以高水平国内安全保障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要围绕全球安全问题加强多边合作,以有效的国际安全治理保障国际经济循环持久运行。展开来说,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决捍卫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动摇,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政治认同,确保政治安全。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要在多个领域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着力加强对国际金融贸易的监管,积极参与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努力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提升自身竞争力,保障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行稳致远。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要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改革涉及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重新分配,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才能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焕发新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4]要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所防备,进一步完善改革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协同防控机制,并加强改革中的法律保障,为改革的平稳推进营造安全可靠的法治环境。改革中的风险要防范,同时改革也是消除风险的有效方式。改革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财富的再分配,提供公平全面的社会保障,逐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推进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能够有效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效能,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宏观上看,只有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的需要,也是彻底改变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和被动地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从微观上看,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比如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现场监测、智能控制和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即时性,防范化解安全生产中的各种风险隐患;运用数据自动加密技术、大数据信息平台、仿真模拟技术等,可以实现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快速协同响应。需要强调的是,创新成果的取得总是建立在不断尝试、重复试错的基础上,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技术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等层出不穷。在创新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了安全,对于创新方案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稳定性、可控性等方面要做好科学论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落实各方的安全责任。

本文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韧性视角下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9AZZ007)、“四个一批”人才项目“新常态下的公共政策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宣干字〔2016〕49号)阶段性成果;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高双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注释

[1]杨光斌、王正毅、吴志成、唐永胜、戴长征、赵可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的外部风险、挑战与应对”专题笔谈》,《世界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第44—79页。

[2]朱正威、高双、胡倩倩:《构建新安全格局的逻辑与路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第139—147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90—391页。

[4]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07页。

责编:罗 婷/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