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准确把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重维度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互联网与网络空间建设相融合的实践,在深刻把握世界互联网发展大势中,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遵循破解全球互联网发展和治理困境,统筹国内国际互联互通、共治共享,构建发展、安全、责任、利益共同体和以实现全球网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的内在逻辑,内蕴着科学谋划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目标的战略思维、准确把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的辩证思维和整体部署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体系的系统思维。

关键词: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生成轨迹 内在逻辑 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网络空间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新型空间,是意识形态斗争和国家安全的新公共领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在新时代具有新的内涵,包括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1]习近平主席在2023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的视频致辞中再次指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回答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并首次提出“三大倡导”即倡导发展优先、安危与共及文明互建。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携手推进全球网络发展的新期待,更是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洞察全球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大势,着眼于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共同福祉,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科学谋划构建目标,准确把握建构原则,整体发力建构体系的结果。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轨迹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化建设,从智能互联到共创未来,始终坚守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就指出“科技是关键,信息是灵魂”[2];在福建任职期间,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数字福建”战略;在浙江和上海工作期间,相继提出“数字浙江”“智慧上海”发展战略。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并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对世界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作出前瞻性思考,将“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确立为重要战略目标。2014年在巴西国会演讲时,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向世界各国提出网络空间治理的愿景,即“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同年11月,习近平主席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互联网与“命运共同体”同时并提,也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雏形。

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习近平主席首次向世界发出“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在闭幕式上就如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五点主张。2017年,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强调,各国要深化务实合作,“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更具生机活力”。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就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了“四项原则”“五条路径”的治理框架。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习近平主席在致世界互联网大会贺信中再次强调“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之后中国在互联网领域开展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举办了中国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等。2022年7月,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成立之日,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并表明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携手合作的真诚愿望。2023年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提出“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3]。同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辞中再次强调:“我们要深化交流,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纵观八年深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深入阐释到践行,始终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作为主题主线。

准确把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逻辑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互联网高级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关系新形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认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看到其蕴含着明晰的内在逻辑。

问题导向:破解全球网络发展和治理现实困境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日益深刻地融入生产和生活中,其所构建的网络空间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人类社会活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新形势下应对全球互联网发展困境和治理难题的现实需要。

其一,立足全球互联网发展问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创新,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将推进信息化作为发展重点,力求在网络空间谋求竞争新优势。而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越高,其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也就越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大力研发网络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网信事业快速发展,使信息化与我国各项事业实现创新性融合,并朝着安全、系统的方向推进。其二,直面全球互联网治理困境。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承载的人类活动致使网络空间冲突对抗风险上升,这些新威胁使网络空间治理困境重重。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掌握网络空间治理核心资源,制约着网络空间公平、合理的秩序建构。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网络主权、网络自由等方面存在颇多争议,网络霸权主义、网络犯罪、网络信息侵犯和网络恐怖主义等活动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新要素,严重影响国际社会的安全发展。其三,统筹我国网络发展现状。当前,我国虽然已是网络大国,互联网发展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在互联网核心技术领域,仍然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差、关键核心技术匮乏和高精尖技术落后等问题。同时,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不法分子实施网络暴力和网络犯罪,危害人民生命安全。面对全球互联网发展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立足现实、总结经验、放眼全球中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既符合网络空间发展要求,又顺应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逻辑主线:统筹国内国际互联互通与共治共享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统筹国内国际社会互联互通与共治共享,展现了中国对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责任与担当。

其一,统筹和提升网络发展和治理能力。网络空间发展出现的新问题,离不开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参与和综合治理,这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完善网络空间对话协商机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5]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就是要营造一个和平安全、和谐共处的网络空间,在联系世界各国人民中为世界优秀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其二,全面建设国际网络安全体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网络领域的适用性与实用性,不仅很好地指导中国网络空间的治理与发展,而且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准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国际社会的时代脉搏,是解决当前网络空间治理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有效出路。其三,积极奉行合作共赢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摒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6],强调合作共赢是动力之源。针对新形势下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挑战,中国始终坚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主张通过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维护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网络空间共同体的共建共治,要求不断深化国际合作意识,以合作求共赢,坚持网络安全与网络发展并重。

实践要求:构建发展、安全、责任、利益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剖析互联网对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关键作用时,明确要求“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7]。

其一,推进共同体建设。“发展共同推进”要求推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合的网络服务。“安全共同维护”强调网络安全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强调世界各国应坚持多边和多方参与,积极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制定适合各国遵守的网络空间治理规则。“成果共同分享”强调互联网的发展和治理成果应由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使不同国家、民族和人群都能平等享有互联网发展红利。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的实践要求。其二,制定网络空间规则。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贯彻落实,需要制定网络空间规则,建立符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治理的制度秩序。我国所倡议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原则和主张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认同,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制度要求和保障。其三,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话语传播和人文情感交流,是维护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秩序。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就是由中国倡议搭建起的一个国际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的平台,在求共识、求合作和创共赢中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情感交流互动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自觉把握网络信息空间发展动力中,科学总结世界发展理论和实践,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从具体实践要求的维度回应“如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价值旨归:实现全球网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我国网络空间核心利益和全球网络空间共同利益,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所倡导的价值规约符合世界各国要求。

其一,以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互联网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持续发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网络空间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世界各国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对话与合作。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各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8]为此,中国积极携手推进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全球数字互联互通水平,发挥数字技术助力全球经济发展的作用,参与数字经济治理合作,携手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二,共享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指向。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主张将网络资源进行整合,缩小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信息鸿沟,降低信息流动、信息获取成本,使网络空间发展成果和发展机遇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只有让网络空间各参与主体共享发展红利,才能使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致力于实现全球网络空间良法善治的公共产品,更是中国面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困境在国际法基本原则和联合国框架内为实现网络空间繁荣发展而提出的智慧方案。其三,凝聚适合全球网络发展价值共识。面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形成共同价值观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习近平主席强调:“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9]。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共识,在网络空间发展、交往和合作中形成世界各国全球治理体系的价值导向。事实证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得到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支持和认同。

深刻领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科学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时”和“势”,对加强网络空间全球合作与治理进行深邃思考,擘画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蓝图,其中蕴含着科学思维。

战略思维:科学谋划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战略思维的运用,坚持运用战略思维把握时代脉搏、分析发展大势,并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建进行战略谋划。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内蕴着战略思维,是对新形势下如何应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难题和实现美好网络生活需求的战略部署。

其一,前瞻性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球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空间发展出现失衡、网络空间安全面临威胁、规则不够健全和网络空间秩序不合理等问题,对国家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球历史发展高度,纵观世界各国互联网衍生的方向,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在之后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中使这一理念得到逐步丰富、发展和完善,这是对新时代全球网络空间安全发展、治理等问题的深刻回应。其二,全局性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整体审视世界互联网发展问题,在与时俱进发展中适时提出互联网治理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并针对新形势下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挑战,强调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维护各国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10]在尊重网络主权、构建国际新秩序和奉行合作共赢中走出一条互信共治之路。其三,长远性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也有可能演变为政治风险。”[11]网络空间的发展致使时空的碎片化和无序化,种种矛盾构成了网络空间复杂的治理环境。为此,只有及早进行科学、长远和整体的战略部署,才能有效应对网络安全和治理复杂问题。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这一框架中,以期在合作中促进网络空间安全与治理目标的实现。

辩证思维:准确把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辩证思维的运用,强调要把辩证思维视为新时代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要“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12]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

其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促进发展和安全良性互动。当前,互联网不断拓展新的边界,数字技术正以一种新的理念和业态全面融入人类各领域和全过程,网络空间也成为全新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越来越需要网络安全作为坚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强调要多做打基础、求实效、谋长远的事,全面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消除数字鸿沟。这正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解决当前发展与安全问题,更好地维护国际社会发展,实现当前和长远的辩证统一。其二,统筹部分和整体,牢牢把握关键部分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我国网络空间发展与安全的关键作用,指出:“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13]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统筹考虑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各国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完善网络空间对话协商机制,研究制定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使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14]。其三,坚持长效性治理思维,协调稳步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由于各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多元治理格局有待完善,因此实现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变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系统性任务,要坚持长效性治理思维,注重安全和平、创新驱动、开放共享三者的协调。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要从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网络安全出发,坚持中国网络安全治理与全球互联网治理两者相统一,既注重中国关键基础设施的规划部署,又要带动其他国家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系统思维:整体部署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系统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科学思维,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从整体上持续发力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

其一,以尊重网络主权为基础。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国家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然延伸和集中体现,尊重网络主权是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的重要内容。但当前国际社会中,个别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大搞网络霸权主义,从事和纵容危害其他国家安全的网络活动,甚至无视和任意践踏国际规则,妄想干涉别国内政。为此习近平主席强调,世界各国应“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15]其二,坚持以共同安全稳定为重要前提。“实现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事关人类的共同福祉。”[16]当今世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网络安全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风险。网络空间具有互联性、开放性、跨国性等特点,各国只有通过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才能增进各国战略互信,汇聚起国际社会对网络空间安全最大公约数,以期解决互联网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共通问题。其三,持续以建立网络空间新秩序为抓手。“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各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17]网络空间既是各国互相连接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大国竞争和博弈的重要领域,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网络空间国际秩序的运行带来诸多挑战。面对全球网络空间的新形势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等各种主体作用。”[18]只有从整体上持续发力,才能共同推进互联网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18KDAL031)的阶段性成果;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温树峰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16/c_1117481089.htm,2015年12月16日发布。

[2][7][15][1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35、163、150、161页。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新华网,http://www.cac.gov.cn/2023-03/16/content_5747005.htm,2023年3月16日。

[4]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09页。

[5][6][13][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36、533、535、536页。

[8][17]《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7日,第1版。

[9]《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第1版。

[10]《习近平向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成立致贺信》,《人民日报》,2022年7月13日,第1版。

[1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86页。

[12][18]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29、303页。

责编:程静静/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