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当前,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盘活文化、名家和社会资源,彰显地域特色,全力推进不同学校、课程、学段、教师“同题异构、同题共答”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通过在“善谋之、善建之、善用之”中打造“大思政课”,已经成为落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驱动。
数字赋能教学资源共享,以“大平台”推动区域均衡
思政课教学资源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支持系统,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知识共享和互联网教学逐渐普及。通过开发种类多样、内容丰富、传播迅速、使用便捷的数字化资源,加强对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倾斜力度,实现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平衡。
一是建设资源共建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大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库,极大地丰富“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从而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海量学习资源、教学案例库、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结合思政课课程标准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基于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在线示范课程库,制作微电影、短视频、原创音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立体化、菜单式教学内容,帮助思政课教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二是拓展教学空间场域。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依托教学平台实现课前“云端”知识前测,精准画像学生学情;课中深度学习,系统理解理论知识;课后参与社会大课堂、网络云平台实践,在实践中长才干、增智慧。这种场域创新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有效发挥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合力,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三是推动传统资源转化。将纸质经典著作、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博物馆等具有丰富育人功能的线下资源,通过电子书、图像、短视频等数字化方式呈现,实现云端阅读、在线参访,打破教学资源获取的时空限制,拓展教学内容。
数字赋能教育方法创新,以“大课堂”推动供给均衡
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是新时代提升“大思政课”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引领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数字赋能进一步推动了“大思政课”发生形式载体变革,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是增强师生互动体验。基于AR、VR技术和智能可穿戴交互设备,虚拟还原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场景,虚实融合,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通过人机交互,使学生穿越时空与英雄人物、历史对话,身临其境参与重大历史事件,在互动体验中深化理论认同、增进爱国情感、激发实践动力,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学生的获得感。二是大力繁荣网络文化。大力建设网络思政媒体矩阵,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主题引领,创新形式方法,兼顾差异化需求,精心策划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网络中国节”“网络文明‘四个一’”“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 “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活动,推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增强网络思政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三是精准定制个性方案。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技术,精准把握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需求,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习惯和兴趣偏好等个性化特征,在海量的教学资源中进行数据筛选,并根据教育对象的习惯、喜好和学习特点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图谱,以分众化、差异化的方式推送给学生,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彰显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
数字赋能评价方式改革,以“大评价”推动队伍均衡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大思政课”教学综合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思政队伍能力素养科学、全面、精准提升,打造出更多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思政“金课”。
一是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借助数字化技术超强的计算能力、 极强的存储技术与大数据分析能力,实现“大思政课”教学评价数字化、指标化和显性化,建立准确清晰的评价机制,使教学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多样性,实现结果评价由静态单一转向动态多元。同时,数字化技术可以动态记录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具体情况, 为“大思政课”提供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教学反馈和评价,查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对不利于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从而帮助思政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二是推动成果评价改革。积极落实“破五唯”要求,建立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专门机构,试点推动制定《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办法》,将网络成果纳入教师科研评价体系、职称评审体系,推动教师全员参与、全员融入,发挥专业作用。三是促进队伍协同发展。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掌握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情况,通过量化考核、季度通报、定期约谈等方式督促各校严格抓好落实。通过建立名师资源互惠机制、制定名师互助计划、开展骨干教师跨校交流研修等方式,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近年来,通过数字赋能思政课大平台、大课程、大评价等系统化建设,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已经成为加强改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驱动,高校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作为、精准施策、统筹联动,持续推动数字思维融入“大思政课”格局,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教育主体数字素养培育,加快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融入速度,用情用力铸魂时代新人。(作者:陕西科技大学、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 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