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打造城乡公共文化优质精品内容

公共文化既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人民生活品质的基础因素。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聚焦普及普惠,巩固拓展文化惠民阵地。公共文化空间是传承优秀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展示地方文化的场所。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是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根据城乡人口发展规律,科学优化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布局,加快博物馆、体育馆、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重点突出打造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家园、农村文化礼堂等文化阵地。同步实施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建设,落实居民住宅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标准,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点缀城乡。二是在空间提升上下功夫。创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间,重点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创新发展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公共文化空间,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例如,青田县围绕文化阵地全域化目标,统一谋划乡村博物馆建设,利用腾退祖宅建成打造了“乡村农耕文化展示馆”“侨乡货币陈列馆”等“乡土味”和“高品位”兼具的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三是在功能融合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文化资源,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的实体化运行为抓手,打造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为一体的运转“综合体”,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能级水平。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利用咖啡吧、酒店、城市口袋公园、汽车客运站、高铁站等阵地资源,打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

聚焦提质增效,丰富优化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的是广大群众读书看报、看演出、看展览、参加文化活动等需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一是提高供给水平。深挖特色文化富矿,以省域文化基因解码为牵引,广泛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如开展“跟着考古去旅游”“跟着大师去学艺”等活动,延伸产业链、艺术链和价值链。推动“重心下移”,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借鉴农村“逢集”的风俗习惯,探索开展“文化赶集”活动,定期定点组织开展送戏下乡、百姓大舞台、文艺轻骑兵、非遗培训与展览、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让以老龄人口为主的基层老百姓更直观、更方便地参与文化活动。二是打造品牌活动。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育文化”相结合,培育更多老百姓身边不走的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打造更多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真正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最美一公里”;引导群众在公共文化活动中当主角、唱大戏;打造满足群众需求、带动人气“爆款”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如“一人一艺”“乡村村晚”“侨乡中国‘结’”等,打造成为具有地方标识的公共文化金名片。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形式,开展创意市集、街区展览、音乐角、嘉年华等活动。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全民科学普及、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市民综合文化素养。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如浙江省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礼堂社会化运行,通过引入第三方文化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全程参与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和运行,让文化礼堂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聚焦提档升级,实施文化消费提升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消费的基础。不同于其他品类的消费,文化消费更依靠消费场景和氛围的营造。一是推进文创产业创新发展。在数字化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我国文创产品行业呈现多元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文创产品通过跨界、融合和创新,以“文创+”模式为文化艺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互融带来了高能文化附加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敏锐深刻地洞悉用户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内容创作才更有产出爆款的可能。牢牢掌握国风元素等“流量密码”,激发创意,生产出更多像《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一样的文创作品。二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发展“音乐+旅游”,建设一批演艺场馆、音乐公园、音乐特色街区,组织“音乐节+主题营销”“音乐周+小镇旅游”等活动。发展“体育+旅游”,依托承办重大国际赛事契机,发展水上运动、山地户外、汽摩运动等时尚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在景区、绿道、古镇植入更多体育项目和体育业态。发展“夜景+旅游”,打造游船夜游、夜间演艺、城市夜场灯光秀、24小时书店、美食网红店、文创集市等夜间消费场景。三是创新文化消费业态。充分挖掘地方非遗、民俗文化、特色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资源,整体推进“百县千碗”“百县千宿”“百县千礼”“百县千艺”“百县千集”,打造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推进文化场馆景区化建设,为旅游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推动旅游高品质提升。利用数字化改革成果,探索文化和旅游共享消费,推广线上无接触消费,发展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型文化消费模式。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