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党建论坛 > 正文

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更深刻精准注解

作者:张新宁(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卢钊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形式,旗帜鲜明地统一观念、建构共识、凝聚力量,为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丰富资源与有力支撑。

时代诉求

“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是党中央结合时代变化与实践变革作出的重要理论判断,是对世情、国情与党情展开三重追问的结果。

从世情来看,资本主义“重物轻人”的本质撕裂现代社会的肌体,科学社会主义需要焕发新的生机。在特定历史阶段,资本主义曾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但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来,“抽象统治个人”的物化现象愈演愈烈。多重危机叠加之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巨轮该驶向何方,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时代难题。

从国情来看,“两个大局”相交织的局面、“东升西降”的趋势,要求中国等新兴国家发出自己的声音。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自己的主张,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从党情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吹响时代奋进的号角,是大势所趋、民之所向。

本质彰显

“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还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就现代化的主体问题而言,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承认现代化的主体是人,但他们眼中的人是抽象的人,是经济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是现实的人,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中国式表达,也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超越物本逻辑、坚持人民至上的经验总结。

人是现代化的尺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当前离不开资本要素的参与,必须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保障资本要素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驱动作用。同时,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优秀文明成果。

不过,“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注重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契合人的多元向度,彰显人民群众对于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期盼。

人是现代化的依靠。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既不是上帝,也非少数英雄人物,更不是黑格尔所谓无人身的绝对理性。相反,劳动群众生产方式的进步,改变了社会分工,塑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诸多成就,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改制等,无不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汗水。同时,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要想把中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归根结底还要依赖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人是现代化的目标。从价值本体论的意义上讲,现代化浪潮之所以能席卷全球,关键在于:它肯定劳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承认每个个体都有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利。人是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发展成果理应惠及人民群众。

不过,中国式现代化并没有止步于物质共同富裕,还强调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从而赋予人的现代化更深刻、更精准的注解。

进一步来看,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直指本质,不仅把抽象的人改造为现实的人,还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将其视为人类文明的新出路,实现对现代性理念的根本改造。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念在当代的创造和发展: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美好生活理想愿景的构建,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起来,避免因抽象道德悬设而过滤个体生命的感性内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中逐步构建起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把人民至上作为统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根本原则;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民族复兴伟业应兼顾人民幸福与人类解放,主张合作共赢的全球化政策。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