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

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是增进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自觉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职责使命,建机制、促转型、强治理、抓重点、同攻坚,三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

强化顶层设计 完善协同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十年来,三地坚持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协同机制着手,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顶层设计“三分变一亩”、协同机制“抱团成一体”,奠定了“协”的基础,形成了“同”的优势。

规划协同。围绕大气、水等重点领域,每年联合制定实施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方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目标充分衔接、任务协同推进、措施同向同步。在三地的“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均设置推进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专章。2022年,签订《“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固化已有成熟机制,强化合作薄弱环节,形成污染防治全领域贯通、交界市县全区域衔接的协同模式。2023年,生态环境部牵头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该规划目前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将进一步强化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的顶层设计。

立法协同。加强生态环保法规建设,三地先后制订、修订《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在制订、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意见,凝聚三方共识,每部法规均设置区域协同专章,从法规层面固化、强化联建联防联治举措。特别是针对机动车线性污染的特点,三地同步起草、同步修改、同步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实现移动源区域协同管控,一处被查、三地受限。

标准协同。聚焦重点领域,紧密衔接、主动看齐,先后制订、修订生态环境标准90多项,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重要支撑。2022年,北京市出台《“十四五”时期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发展规划》,建立“两个层次、九个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2017年,聚焦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协同管控,天津市牵头制定首个京津冀区域环保标准《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2022年,联合发布《液氨贮存使用单位环境风险防控技术规范》,一同规范液氨贮存使用单位环境风险防范及环境隐患排查工作。2023年,三地又联合编制《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标准协同领域取得新突破。

执法协同。建立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多次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年度执法重点任务,推动执法结果和执法信息互认,规范执法用语,推进协同执法常态化、长效化。围绕省市交界地带,强化执法合作,京津冀毗邻市(县、区)签订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框架协议,建立“一地吹哨、三地响应”协同执法机制。强化联合执法检查,共同打击跨区域、跨流域环境违法行为。

坚持绿色发展 推进协同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十年来,三地坚持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共同破解制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根源性、结构性污染问题。

推进结构调整。聚焦产业、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16.3万余家,农村及城镇地区散煤清洁能源改造近1580万户。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约3000家,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截至2023年6月,北京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69.2万辆。天津着力破解“钢铁围城”,退出3家钢铁企业,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天津港全面停止接收汽运煤,港口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国三标准排放水平及以上机械占比达到70%以上,北疆港区C段集装箱码头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河北基本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累计压减退出炼钢产能1.1亿吨、水泥1.2亿吨,大力开展钢铁等7个行业环保绩效创A,截至2023年底,河北环保绩效A级钢铁企业总数达35家。

落实“双碳”战略。推进低碳试点示范,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北京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天津创新开展绿电碳排放核减,在重点企业开展碳交易,纳入配额管理的145家企业全部完成2022年度碳配额清缴工作,实现履约率连续8年100%。成立全国首个“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助力京津冀区域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河北不断深化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截至2023年8月底,累计编制降碳产品方法学和碳减排量核算方法学19个,推动完成降碳产品开发项目21个,核证总规模累计达到560多万吨。

加强生态保护。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地球卫士奖”“土地生命奖”等荣誉称号。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立京津冀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北京雨燕恢复到近万只,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到275种。成功创建多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京津冀区域良好生态格局逐渐形成,为美丽中国建设树立样板。

突出重点领域 推动协同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十年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雾霾、黑臭水体、固废危废等突出问题,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越来越美。

深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坚持大气一体化治理,连续7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联合应对重污染天气,蓝天白云成为幸福底色,“APEC蓝”“奥运蓝”得到国际国内社会广泛称赞。北京持续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坚持移动源、固定源两手抓,施工、道路、裸地“三尘共治”,大气治理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北京奇迹”。天津坚持移动源、工业源、燃煤源、扬尘源、生活源五源同治,统筹运用法治、科技、市场、行政四种手段,深挖结构、工程、管理三类减排空间,积极探索治污减排的“天津模式”。河北按照“降总量、管夜间、控扬尘、削高值”攻坚路径,所有设区市全部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后十。

加强水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坚持“三水统筹”,实施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基本消除劣V类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大幅提升,获评全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签订实施官厅水库、引滦入津、密云水库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筑牢水源安全生态屏障。加强大运河、大清河、潮白河、蓟运河、永定河等重点流域治理,联合开展非法红虫打捞专项打击行动、船舶污染防治“百日会战”行动,协调解决芦台农场灌排站河流水质异常、潮白河飞地违建等突出问题,连续7年组织京津冀突发水污染事件联合应急演练,设立“跨界河湖长”,合作开展“跨界河长”巡河“多走一公里”活动。

推进固废危废污染防治。京津冀晋蒙五省区市联合签订《华北地区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进危险废物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提高监管效率。推进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试点工作,津冀分别建设区域性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实现一地建设、三地共享。北京绿盟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河北唐山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科技产业园、河北大无缝昌建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基地等获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作者简介:张弢,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2023年轮值组长;史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2023年轮值组长)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