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青春力量

【摘要】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已经和正在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要抢抓科技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战略机遇,迫切需要一大批敢为天下先的青年英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审视环球科技大势,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引领方向于“无人区”,推进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创新探索,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奋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关键词】青年科技人才  硬举措  新生态  科技自立自强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队伍,更加倚重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关心关爱青年科技人才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2023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更多硬举措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这为我们全面认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精心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工作、服务强国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青年科技人才的战略定位和时代使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青年科技人才是集中体现“三个第一”作用的重要创新主体。“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青年科技人才寄予重托。青年科技人才是标志大科学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是科技创新脉搏律动最活跃的生力军,是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锋力量。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着眼“两个大局”、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塑造人才竞争国际比较优势的战略抉择。

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呼唤青年英才勇立潮头。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历次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也是人才中心的变迁。历次科技革命中做出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者,多是处于最佳创造年龄的青年科学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演进,持续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发展的界限,科学、技术、工程的界限日益模糊,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化,变革性研究、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科技创新的广度、速度、深度、精度、活跃程度拓展攀升。在科技革命影响下,科学研究范式、技术攻关范式、应用转化范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科研组织模式、科技人才培养使用等模式主动应变。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发创新主体及其相互关系重构,开放式创新、网络化组织、大范围利用协作技术成为重要趋势,传统产业的未来化跃升、未来技术的产业化落地需求急迫,对拓展科技成果应用速度广度精度、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出新要求。

科技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亟待强化青年人才保证。人口规模巨大等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发展必须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高度自立自强、绝不能依附他人的现代化。现代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源环境约束等现实条件,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科技支撑的现代化。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予青年一代特殊使命。在国家科技战略与政策支持下,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如青年科学基金2023年资助22879人,1987年以来累计资助267277人,成为基础研究的人才摇篮。青年科技人才作为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已经和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如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多岁,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低于45岁。在科技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长为骨干。当代青年科技人才职业生涯与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坐标高度契合,应充分发掘他们在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的生力军、突击队作用,引导他们聚焦“国之大者”砥砺创新创造,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早日把我国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塑造国际竞争优势亟需壮大青年科技力量。人类文明史上,人才总是聚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活跃的国家和地区。16世纪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先后成为全球科学中心,同时也是人才中心。当前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大国博弈更加激烈复杂,科技人才资源争夺日趋白热化。从贸易战到科技战再到人才战,美国对华大搞筑墙设垒,力图脱钩断链,管制技术出口、限制人才交流、遏制科技产业。一方面,限制我国科学家和留学生赴美签证、对友华科学家开展调查、迫害形成“寒蝉效应”。另一方面,推行开放的移民政策,吸引和留住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为美国服务。世界各国专门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层出不穷,以新机制构建国家人才强磁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发布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中,中国综合排名连续上升,2019年第45位,2020年第42位,2021年第37位,2022年第36位。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但在国际人才竞争中仍处于被动。以集成电路相关领域为例,我国发展的最大挑战是人才匮乏,既缺乏前沿技术研究人才,也缺乏产业领军人才,既缺乏复合型交叉学科人才,也缺乏高技能工匠型人才。我们要全面提高青年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同时大力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开放生态,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用好全球人才资源提升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准确把握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科技工作者在就业方式、科研环境、生活状况、流动趋势、思想观念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科技工作者的结构性变化和群体性特点,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些重要论述对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工作极具针对性、指导性。

精准把握当代青年科技人才的新特点。当代青年科技人才视野广阔、知识丰富、感知敏锐,有着更强烈的创新创造创业意识。青年科技人才处于自然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处于创新思维的活跃期、创造力的高峰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有活力,但也伴随着思想冲动与情绪浮躁。他们期待奖掖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不论出身,人才培养和使用渠道更加全方位、多样化。做好人才工作,就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等方面为人才搭平台、拓渠道、建机制,以建家交友促进建功立业。当代青年科技人才更倾向主动选择成长发展环境,跨单位、跨区域流动趋于频繁,社会分布更加多元。他们期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破更多人才流动桎梏,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学术环境、社会环境。做好人才工作,就要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为人才成长和发展创造更优越的成长条件、更开放的创新生态,破除妨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弊端,关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人才发展。当代青年科技人才数字化、网络化生存能力较强,追求人生出彩,有着更强烈的社会、政治参与意识。青年科技人才大多活跃在网上,网络日益成为他们交流学术、表达诉求、反映意见建议的主渠道,这决定性重塑了人才引领的阵地形态,是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工作必须适应的网络环境。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个人表达渠道多元多样,越来越多青年科技人才希望通过参加学术组织等方式,拓展社会参与、政治参与。强化理论武装,传播弘扬正能量,需要加强网络化动员,有序扩大青年科技人才的社会参与、政治参与渠道,引导人才既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又勇担国家和社会责任。

深入了解青年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困境。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和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全面实施,以往反映的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受到科技界普遍认可。青年科技人才在普遍受益的同时,还面临一些职业生涯早期特有的负担和忧虑,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创新建功。一是担纲领衔机会少。由于资历较浅、能证明研究实力的成果和资源少,同时在竞争性科技资源配置中“论资排辈”比较普遍,优秀青年人才不得不因年限问题“熬资历”,因而独立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独立创建实验室和团队难度较大,鲜有开展独立研究、开辟新领域的机会。二是成长提高通道窄。青年科技人才获资助渠道少、难度大、稳定性差,难以聚焦前沿“十年磨一剑”深耕细作,因而不得不分身分心“拉关系”“跑项目”。青年人才期待“用得起”高质量学术资源,期待参与学术交流或职业培训,期待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中寻求合作伙伴、发挥自身作用。三是评价考核压力大。一方面,有的考核评价周期短、频次高,易误导青年人才在选题、研究中避难求易、避重就轻,追求短期效益,不利于积厚成器、出大成果。另一方面,很多考核评价机制未充分体现青年人才特点,更多是与资深科研人员在同一平台、同一套指标、同样方式下接受考评,在“只认署名成果”“只给论文第一作者、奖励靠前者计贡献”等评价导向下,实际贡献得不到认可,挫伤了创新积极性。当前在人才评价激励中,还存在人才“帽子”泛化、异化的问题,“帽子”一定程度上成为人才识别的标签、人才进步的台阶,成为职场“通行证”、资源“吸铁石”,使青年科技人才热衷于追逐“帽子”,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针对职业发展困境,要推动好政策扎实落地、研究出台更多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硬举措,从根本上缓解青年人才的职业发展焦虑。

切实关心青年科技人才的现实需求。青年科技人才刚步入职业生涯,普遍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曾列举青年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6个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青年科技人才也不例外。不断提升人才服务能力、服务效果,有效解决这些困难和诉求,才能增强青年人才的获得感。科研活动中,一些青年人才不得不承担大量基础性工作,干杂务、“跑龙套”“打酱油”成了主业。为激烈竞争所迫,一些青年人才成了“青焦”,他们要花时间精力解决安居等生存问题,同时又担心错过最富创造力的科研黄金期。在现实生活、工作压力下,有些青年科技人才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问题,既要切实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又要引导青年科技人才辩证认识、正确处理。一方面,压力是成长的动力,不能期望创新环境百分之百尽如人意、所有成长条件都依赖外界提供,必须直面挑战;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关注青年科技人才的急难愁盼,努力为他们成长提高创造条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中央对人才的关心关爱。

团结凝聚青年科技人才奋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精准服务青年科技人才,凝心聚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聚焦优化青年科技人才领域区域布局、优化成长建功生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和体系化政策供给,推出更多新机制、硬举措,推动协同实施、扎实落地,破除影响和制约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迸发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为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生态。

第一,坚持团结引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科技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要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人才矢志爱国奋斗、锐意开拓创新。坚守科技为民、科技强国使命,强化价值导向,以有效激励机制充分激发青年人才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追求真理、挑战未知,勇担服务社会、报效国家、造福人类的责任,把个人职业发展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浊扬清,荡涤学术不端,引导青年人才恪守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砥砺学术品格、涵养优良学风。引导青年人才涵养自立自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决心、进取心。要破除“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筑牢科学文化自信。鼓励青年人才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中,聚焦创新目标,锚定战略方向,“坐稳冷板凳”,甘耐寂寞、不事张扬,持之以恒;“坐热冷板凳”,始终葆有对科学的专注、兴趣和热情,把握主流前沿、开拓冷门绝学;“坐穿冷板凳”,久久为功、滴水穿石,磨砺韧劲、善作善成,提升成果贡献度、思想穿透力。

第二,强化服务保障。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超前谋划青年科技人才工作,强化部门协同、央地协同,优化人才区域布局、学科领域布局。推动好政策、新机制、硬举措扎实落地,为青年科技人才加快成长、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一是夯乐业之基。提高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的薪酬待遇,绩效工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向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倾斜。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对职业早期青年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努力改善青年人才的住房、子女教育等条件。关注青年人才身体健康,保障休息休假,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常态化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和职业发展焦虑。二是开机会之源。根据不同年龄和科研职业阶段人才需求,针对人才成长路径多样化特点,因材制宜设计科研资助工具,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快速成长、健康发展,逐步在重大任务中当主角、挑大梁。推动开放科学、开源创新,打造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让青年人才有更多机会参与平等讨论、同台竞技。积极举荐优秀青年人才加入全国学会、国际科技组织,鼓励他们深度参与科技共同体治理、全球科技治理。三是节时间之流。坚持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持续推进减负行动,引导青年人才全身心投入,争取早出成果、多结硕果。加强数字化便捷服务,推动信息开放共享,让数据多跑路,让人才少跑腿。防范科技领域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专注投身创新创造。

第三,优化创新生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健全人才评价、服务体系,塑造最优人才生态,给予青年科技人才雪中送炭式的关怀温暖,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坚持遵循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摒弃官本位和学术行政化,持续深化分类评价改革,真正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新标”。消除人才“帽子”的负面影响,对“帽子”附着权力资源、不当挂钩、过度激励等现象进行标本兼治。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考核周期,支持青年人才潜心研究、长期积累。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创新挫折,给予承担探索性强、风险高、难度大项目的青年人才更大的免责空间。增进开放、信任、合作,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统筹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有效发挥科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精心做好对青年人才的思想引领、事业支持、人文关怀、情感连接,把党的温暖及时传达给广大青年人才、把青年人才的温度及时反馈给党和政府,让更多青年人才心无旁骛投身创新、创造、创业,矢志不渝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力量。

(作者为中国科协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24期。

②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③贺军科:《如何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求是》,2020年第10期。

④孙一平、孙锐、齐国旭:《青年科技人才研究的现状、框架与展望》,《中国人事科学》,2023年第7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银冰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