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体系

【摘要】新时代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纲举目张、明体达用,旨在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注入了更多活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学体系  全球治理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各国在经济、安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使得各国利益紧密相连,共同体意识逐渐增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成为人类社会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时与势、危与机,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从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利益出发,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新时代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

从理念主张到科学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阐释逐步走向深入

自2013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讲话、会议、活动、考察、会见、出访、函电中不断拓展和深化这一理念的思想内涵,逐渐形成了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纲举目张、明体达用,旨在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深入人心。

❖ 第一,“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初步阐发。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次演讲被视为“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重要正式场合的首次提出。但向前追溯可以发现,习近平主席对这一理念的提出和阐发实际上更早。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就指出:“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的主旨演讲,提出了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对“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作出详细阐述。这次讲话虽然更多聚焦“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区域性主题,但这种区域性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多元的、开放的,并且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构建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亚洲之需,也是世界之需、人类之需。

在国际格局深刻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代表了中国外交理念的重要变革,更是对世界发展变化趋势的积极呼应。这一理念以人类社会为总体和主局,以多个共同体的构建为基点,逐渐深化和拓展。无论是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实体形态的“共同体”,还是新型大国关系、新安全观、全球秩序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理念形态的倡议和主张,都可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体系中找到一席之地。其中展现出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在国家层面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努力和探索,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注入了更多活力。

❖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体系的基本构成。

目标与方向:从“五位一体”总体框架到“五个世界”总目标。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不仅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了高度凝练,而且更为明确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重要方向:一是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二是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三是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四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五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由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体框架更加清晰。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开宗明义地探讨了这一重大时代命题,明确提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并相应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从“五位一体”总体框架到“五个世界”总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历史视野的再拓展、思想内涵的再深化,为人类未来锚定了更明确的目标、描绘了更清晰的图景。作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阐释,“五个世界”可被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目标与核心要旨,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成为一种建设性、创造性、预见性的国际关系理论,为维系世界格局总体稳定、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奠定了世界观基础、提供了方法论引领。

实现路径: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开放、包容、合作的国际关系观。这一理念强调各国在共同事务中平等对话、共同建设、共享成果,旨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平衡的方向发展。“共商”强调的是多边主义和平等对话,各国通过平等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的决策,而不是采取单边主义或强权政治。这种平等对话的机制有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共建”着重强调共同建设国际合作平台,打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机制。这种共同建设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强调合作的可持续性,使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分享发展机遇。“共享”则倡导在“共建”的基础上共同分享全球发展带来的利益和成果,这意味着更加普惠的全球发展。共享也包括对全球公共事务的共同管理以及共同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等。“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不仅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更提出了一种共同参与、平等对话、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理念,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了一种创造性思路。

价值遵循: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构成了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底线,代表了各国人民心之所向的最大公约数。和平体现在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友好合作,以及国家内部的和谐稳定等方面。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目标,其不仅包括经济层面的增长,还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全面进步。公平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重要原则,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在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保障社会各阶层的权益,建立一个包容性社会。正义体现在法治、人权、平等、道德等多个方面,维护正义原则,才能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民主强调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以此保障其权益,促进社会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民主价值的体现,意味着尊重各国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多样性,推动更加开放、民主、透明的国际合作。自由强调创造一个充满创新和多样性的社会环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自由价值的彰显有助于激发各国人民的创造力和人类社会的活力,推动全球共同进步。

基本支撑: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完善,始终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密不可分。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重要演讲,主题正是《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型国际关系”这两个概念,在登场伊始就建立了密切关系。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最本质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须经由这一根本路径。在习近平总书记诸多重要讲话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多次被作为一对概念而同时出现。例如,2022年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让和平的阳光照亮世界。”2023年3月在《俄罗斯报》和俄新社网站发表的题为《踔厉前行,开启中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新篇章》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共同致力于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在现行国际秩序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对国家交往关系的合理设计、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以及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而新型国际关系则开辟了不同文明、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世界历史新篇章,走出了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必要条件。

战略引领: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习近平主席于2021年、2022年、2023年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全球发展问题、世界安全局势、文明交流互鉴等作出了深刻分析和阐述,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治理多角度、多方位的理论思考、思想创新和战略设计,代表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全新主张。

全球发展倡议着眼于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推进全球发展事业。其根本目标是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核心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重要的理念是倡导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全球安全倡议聚焦构建全球共同安全框架,关注世界需要怎样的安全理念,以及各国如何共同实现安全目标等。其目的是国际社会一道,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挑战,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全球文明倡议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重大问题的回应,深刻思考了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方向,包括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等方面,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发展是安全和文明的物质基础,安全是发展和文明的根本前提,文明是发展和安全的精神支撑,三大倡议形成合力,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引领。

重要实践平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实践路径。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同年,即2013年,习近平主席于9月和10月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由此,“一带一路”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十年来经历了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的全面转化,显著地推动了国际合作。这一倡议不仅在国际上深受欢迎,更成为一项备受瞩目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为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逻辑与实践机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科学思想体系,更是需要付诸长期实践的重大使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逻辑与实践机理的探讨,需要结合其自身发展规律与动态变化、所处历史背景与时代格局、所面临的治理难题与未来趋势来展开。

❖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心圆”结构。

当前,我国已经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从地域空间这一层面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层次递进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同心圆”结构:从一国之内、到两国之间、再到多国区域,最后是全世界全人类。通过在不同层面建立各类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更加全面、深刻地贯彻到全球事务中,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总体来看,该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立足中国国内,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重要概念。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度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等重大命题。

内政与外交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分别代表了内政和外交两个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关系到思想共识凝聚、社会安定团结,是向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此外,“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立场、发展理念等诸多方面也有着本质的相承,承载了永续发展、共同繁荣的普遍期待。

第二层次:着眼国与国双边关系,打造中国与邻国的命运共同体。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量,中国先后提出多个国家间的双边命运共同体和区域性命运共同体。无论在双边层面还是区域层面,这些命运共同体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集中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二是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①在双边层面,中国正在同越来越多的友好伙伴构建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例如,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加入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行列,实现中亚地区全覆盖;同柬埔寨、老挝打造命运共同体新一轮五年行动计划,继泰国、印度尼西亚之后,又同马来西亚达成共建命运共同体共识;等等。

第三层次:面向周边地区,打造周边地区命运共同体。周边国家同我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利益相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先方向。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2014年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要求。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例如,作为亚洲地区第一个次区域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相关理念日渐清晰、不断完善,在双边、多边以及整体实践层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在长期互动中形成了以中国和东盟国家为中心、共同作用和共同发展的地区共同体模式,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

第四层次:面向世界各地区,打造中国与世界各地区命运共同体。近年来,中国一系列构建地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在促进地区和平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等。以亚洲命运共同体为例,在开展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逐步形成的理念,其提出和构建经历了从双边命运共同体到周边命运共同体,再到亚洲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将“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作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并以“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阐释了亚洲之于世界、亚洲命运共同体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互依存关系。202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从亚洲做起……亚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周边是搬不走的邻居,成就邻居就是帮助自己。”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同时也面临政治互信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安全和治理问题突出等共同挑战。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促进亚洲各国之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了重要机遇,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示范性意义。

第五层次:面向全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历史必然性,其目标的达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不同国家间战略思维和文化价值观的巨大差异,意味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跨越很多鸿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酝酿着诸多难以预知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因素都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着眼于解决世界性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领域也不断拓展。例如,面对肆虐的新冠疫情,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对混乱失序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中国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联合国网络安全进程,支持联合国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面对核安全全球治理的根本性问题,中国提出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面对日益复杂的海上问题,中国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始终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挑战,中国先后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可以预见,作为一个充满生命力且开放包容的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为推动全球治理、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系。

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科学体系,离不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式现代化这三者逻辑关系的探讨。外交部部长王毅撰文指出:“我们要从根本上把握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大变局和中国式现代化三者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最大的政治,要完成党和国家这一中心任务,就必须高高举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面旗帜,正确引领世界大变局的发展走向,把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进一步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利益进一步结合起来,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②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在当前国际格局中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作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重要参与者的独特角色。

例如,在全球治理层面,中国始终倡导多边主义,致力于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为全球政治稳定、守护全球安全作出了诸多积极努力。在全球经济发展层面,中国坚定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各国提供市场、投资和技术合作机会,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金融标准和国际化水平,更好实现中国和其他国家利益融合;积极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搭建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贸易和经济互联互通提供了新的动力。在社会事业层面,中国一直致力于减贫、改善民生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援助,致力于推动全球公平正义,力所能及地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同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会、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近20个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在文化交流层面,中国始终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主张文明交流互鉴,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为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贡献力量。在全球生态和气候治理层面,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发展整体规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提倡绿色发展,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可以看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逻辑,始终寓于百年变局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以及国际国内大局的联动之中。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正处于历史转折点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体现的广泛共识和一致行动,无不与百年变局背景下国际格局的演变紧密相连。同时,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进程之中,但中国所追求的现代化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同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国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长远思考和不懈探索,是符合本国人民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大逻辑大趋势的科学体系。

❖ 第三,呼应未来趋势的“两大主张”: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际体系秩序调整重塑的当今时代,全球治理体系失衡和不适应问题愈加突出,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两大主张”,进一步明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实践方向:“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这一倡议的提出,进一步增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趋势,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议题,“但对于世界大变局之下多极化进程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各国如何参与和推动,尚未形成共识”。③影响多极化进程的因素是复杂多元的。在当前的全球环境中,各国战略目标、政治体系以及利益诉求存在差异,这也导致在全球事务中不同国家对多极化的态度和参与方式存在差异。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言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一些西方国家立场保守甚至霸权、极端,假借多边主义之名,行单边主义之实,冲击和破坏了国际秩序。基于此,中国倡导的世界多极化更加强调“平等有序”。其关键在于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切实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国际秩序。这一主张旨在确保各国在多极化体系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共同坚持普遍认同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形成更加有序稳定的互动模式和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网络,以确保多极化进程的稳定和建设性发展。

与世界多极化一样,经济全球化也是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而近年来,随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抬头,个别西方国家通过搞“脱钩断链”、经济胁迫、单边制裁等逆全球化行径,对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造成冲击。基于此,中国倡导的经济全球化更加强调“普惠包容”。实现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顺应了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重点着眼于解决好资源全球配置造成的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促进全球资源的有效流动和普遍配置。对干扰阻碍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关系紧张的逆全球化、泛安全化,以及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中国予以坚决反对和抵制,坚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破解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同体视域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2VRC021)阶段性成果;总课题负责人: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 彭国华;执笔:人民论坛编辑部主任王慧;人民论坛编辑部副主任王妍卓、常妍】

【注释】

①卢光盛:《周边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就》,《国际论坛》,2023年第6期。

②③王毅:《深入贯彻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求是》,2024年第2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银冰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