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学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秘书长)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振兴要立足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充分挖掘其内涵与价值,提升品质与水平,构建新时代乡土文化、繁荣乡村文化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涵养文明乡风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效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要,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建设文明乡风,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要在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围绕农民的精神文化层面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组织广大农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对治理高额彩礼、移风易俗提出工作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文件相继出炉。从实际效果看,抵制高额彩礼和倡导文明简约婚嫁正深入人心,成为众多青年男女的自发选择。此外,各地积极宣传乡贤文化,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工作,实施建设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等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厚植乡村文明根脉,让农民群众守得住“根”,留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
散落在广袤乡土大地的文化资源,是朴素而富有精神力量的文化因子。分布在广大乡村的古树、古桥、古村落、古建筑等,记录了乡村历史、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维系乡村社会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乡村文化要振兴,必须立足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充分挖掘其内涵与价值,提升其品质和水平。以传统村落为例,目前全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保护了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传承发展了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近年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持续推动乡村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着力支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等项目,取得积极成效。从实地调研情况看,地方政府切实运用财政支持资金,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还在保护建设中带动了文旅业态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也在潜移默化中取得实效。
乡村文化振兴是内涵丰富、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战略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以乡村文化资源为根基,以保护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为总抓手,传承借鉴数千年乡土文化的精华,滋养孕育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时代乡土文化。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使其“活起来”“火起来”。要注重利用乡村文化产业这一重要载体,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性推动多元化乡村文化业态发展,将乡土文化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元素,如农耕体验、民俗文化、乡村文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不断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新型乡村文化产业平台,有效整合各类乡土文化资源,逐步拓展乡村文化产业链。要在顶层设计上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激励和保障机制,支持培训培育新农人,支持外地乡贤回馈家乡和本土青年学子返乡就业创业,培养能够统筹当地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乡村文化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