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创新标识更鲜明 粮食王牌更闪亮 昂首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境内外媒体聚焦河南代表团全体会议

3月7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并向境内外媒体开放。记者 董亮 杜小伟 摄

□记者 归欣 马涛 陈小平 张笑闻

3月7日下午,北京河南大厦四楼国际会议厅春意融融、气氛热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在这里举行全体会议,并向境内外媒体开放。楼阳生、王凯、李蓬、何毓灵、马健、何雄等6位代表接受记者采访,回应公众关切,畅谈发展愿景,讲述新时代新征程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生动故事。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河南,正加速奔跑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会议现场,51家境内外媒体的95名记者争相提问、踊跃采访。在“长枪短炮”的聚焦下,在一问一答的交流中,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稳重兼具活力的河南展现在世界眼前,一幅中原大地厚积薄发、昂首走向现代化河南的画卷徐徐铺陈。

战略对,通过努力一定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率先向楼阳生代表提问:近几年,河南坚定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首要战略来抓。请问河南在创新发展上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

楼阳生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每个地方来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我们坚持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首要战略、一号工程,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鲜明标识。

一是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率先成立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前瞻谋划、系统谋篇、战略谋势,近三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3%。

二是以搭建一流平台引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推动形成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重建重振后的省科学院研发实体达42家,中原科技城在全国同类科技城中的排名上升到第19位,中原医学科学城入驻研究所8家、引育生物医药企业54家,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集聚水平、引领带动效应不断提升。

三是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活力。部署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赋予首席科学家决定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探索发展地方政策性科技金融,“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方位全过程创新生态加快构建。

四是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把高校和企业两个创新主体紧密结合起来,共建研发机构1503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达72.7%,取得了一批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大创新成果。强化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6万家。

五是提升高校创新源头供给能力。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航母”量身定制“双一流”建设方案,遴选7所高校11个学科培育“双一流”创建第二梯队,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等筹建积极推进,一批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落地运行。

“我相信,只要战略对,通过努力一定胜。”楼阳生说,我们将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让创新生态一流、创新活力迸发、创新动能强劲成为新时代河南最鲜明的标识。楼阳生再次诚邀天下英才加盟河南、成就梦想、造福人民。

人民日报记者接过话筒继续提问,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发展上,河南有哪些好的做法?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用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强,每年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超过6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楼阳生说,河南坚定抓好粮食生产这个政治任务,保耕地、增地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585万亩,更多“靠天田”变成“高产田”;强种业、兴农机,以“中原农谷”建设为抓手,实施种业振兴六大行动,以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打造国内领先的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抓链群、促增收,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95家,创建了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楼阳生说,去年河南遭遇了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夏收“烂场雨”。面对严重灾情,我们及时制定实施粮食应急抢收和烘干晾晒10项应对措施,全力保口粮、保种子、保群众收入,集中农机昼夜抢收、日收获进度最高达创纪录的1543万亩。我们第一时间下达救灾资金,紧急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小麦烘干,保险加快理赔进度,7天内理赔到位,最大程度保护了农民利益。同时我们科学实施秋粮增产夺丰收行动,实现了“以秋补夏”。全年粮食总产1324.86亿斤、连续7年超1300亿斤。

方向明,久久为功必有成

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近年来河南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省的目标,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这引起了新华社记者的浓厚兴趣。“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河南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打算?”她向王凯代表提问道。

“工业强经济才强,工业强核心是制造业强。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交通大省、文化大省,也是新兴工业大省,工业规模大、门类全、配套体系完备,发展制造业基础扎实、优势明显、空间巨大。”王凯表示,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布局,加快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河南采取了哪些务实举措?王凯介绍,一是以建设七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为重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先立后破,围绕培育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8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N个专精特新细分领域,建立“一链、一专班、一平台、一龙头、一政策、一基金”推进机制,串珠成链、聚链成群。二是以“五基”攻坚为重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坚持产业底层逻辑重塑,围绕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强化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打通产业堵点痛点,形成技术领先、链条完备、安全可靠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更多产品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三是以“六新”突破为方向,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坚持求新求变,围绕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两个全覆盖”,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质的突破。四是以“三个一批”为载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项目为王,滚动开展11期签约、开工、投产“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落地了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项目结构之变正在引领产业结构之变、能级之变。五是以“万人助万企”为抓手,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一企一策”开展专业化指导、精准化帮扶、全链条服务,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了企业在河南发展壮大。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建设制造业强省目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王凯说。

务实干,中原未来更可期

整个提问环节,记者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提问。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李蓬代表,是什么吸引越来越多像她这样的高端人才来到河南,这些人才将为河南带来什么。李蓬说,到河南来工作“有缘分、有共鸣、有信心”。她说,河南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让她对河南的发展充满信心。她真诚地呼吁更多人才到河南这片热土,一同创业“老家河南”,绽放人生精彩。

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河南如何传承好历史文物资源,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是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记者最想了解的问题。何毓灵代表以他参与的有关殷墟和甲骨文的工作为例,讲述了河南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他说,洛阳龙门石窟光芒璀璨,开封清明上河园梦回千年、三门峡仰韶文化源远流长,欢迎海内外记者朋友到中原大地走一走看一看,在“行走河南”中“读懂中国”。

怎样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是媒体关注的焦点。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把问题提给马健代表,想了解河南如何让民生实事真正反映民情民意、落地见效。马健说,河南是人口大省,再小的民生事项乘以1亿人都是“天大的事”。河南将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钉钉子精神切实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努力让广大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经济日报记者关注郑州在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举措以及下一步发展方向。何雄代表回答,郑州将围绕“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总目标,聚焦“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以更高站位矢志当好国家队,以更强担当加快创新起高峰,以更大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实举措提升国际化水平,以更优治理增强城市承载力,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作出郑州贡献。

记者们问得专业,代表们答得精彩。活动现场金句不断、妙语连连。真挚坦诚的互动间,展现的是出彩河南的自信与开放,传递的是全省上下拼搏实干的劲头。

活动结束时,不少境内外记者纷纷表示,一定要到河南多走走、多看看,亲手触摸河南的文化魅力,实地感受河南的创新动力,共同见证河南的发展活力。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