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两会国是厅 | 全国人大代表许强:进一步强化在建工地防灾减灾工作

2024两会国是厅

受特殊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强震、强降雨频发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频发且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原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排查,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约30万处,并针对性采取工程治理、避让搬迁、监测预警等措施主动防范隐患,由此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使每年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为降低,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因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除强震地质灾害外,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90%以上。为此,我国逐渐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省市、区县等多层级的气象预警体系和群测群防体系,各级气象和国土部门联动,强降雨前及时发布气象预报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地方政府和受灾害威胁的百姓通过培训和演练,在收到预警信息后根据防灾预案及时主动撤离危险区,这一群测群防体系在减少因灾人员伤亡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 (照片由代表独家提供)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照片由代表独家提供

但是,近年来在建工地却发生了多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事故,事后的调查结果表明,上述事故均发生于工程在建工地,且事前施工现场已收到过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或已出现明显的临灾征兆,当地百姓都及时组织撤离了,但施工方却因缺乏相关的防灾知识和预案,抱着侥幸心理或麻痹大意,未组织人员及时撤离,由此酿成灾难性事故。具体地讲,工程建设单位在地质灾害防范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施工单位经常根据承接的实际工程不断变换工作区域和地点,尤其从北方或平原地区到西部来从事工程施工的单位,缺乏对地质灾害的基本认识,从思想意识和管理体系上对防灾抗灾不够重视,很少做好做足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和培训演练,防灾减灾措施也不到位。

(二)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一是监测预警系统覆盖不全面。西部山区自然灾害类型繁多,地形条件复杂,不少工地因受通信、交通等制约,难以实现监测预警全覆盖。二是预警发布机制不完善。各地各部门发布主体、发布内容、发布程序未统一明确,相关部门在“怎么发”“发给谁”“发什么”等方面尚未明晰;发布流程不规范不闭合,信息传递不通畅无确认,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是否收到预警信息、收到后是否继续传递到最末端、末端是否采取防范措施等缺乏跟踪,容易造成收到预警后不作为的情况产生。尤其在施工工地,项目部安全负责人、值班人员等末梢行为规范缺乏监管和反馈机制。

(三)防灾减灾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一是工地缺乏专业的灾害调查评价和应急队伍,安全员等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亟待提升,工地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安全管理人员防范突发事件的衔接不够紧密,对防灾减灾的意识有待提升。二是建筑施工人员缺乏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和应急避险能力,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防范意识和应对准备不足,应急能力与响应机制建设不到位,事前“不听话”、事后“找救助”的现象较多。三是工程选址时缺乏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甚至将营地、工棚布置在灾害危险区。

相关经验教训值得高度重视和及时整改,为从源头上杜绝地质灾害安全事故的发生,建议:

(一)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压实责任主体。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完善重大风险处置统筹协调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地方属地责任”。建议相关部门尽快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压实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防治的各方责任,理顺流程、优化预案,完善重大风险处置统筹协调机制。

(二)提高在建工地的自然灾害风险精细化调查评价水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防灾减灾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强化“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理念。要充分利用现代遥感技术等手段,开展在建工地及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精细化调查排查,提前主动识别和发现灾害隐患,并通过“点面双控”等措施防控地质灾害。

(三)健全工地的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体系。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和隐患点布设地质灾害监测设备,构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并结合精细化的气象预报,实施地质灾害的精准预警,建立闭环预警响应管理机制,确保预警有响应、响应有反馈。加强工地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及时获取气象、地质、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为监测预警提供更全面的支持,解决灾害风险预警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设防能力,编制和实施防灾减灾规划,并将其纳入当地的统一管理体系。

(四)完善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动态评估。随着施工的进行,场地环境条件在不断变化,成灾条件也会动态变化。应及时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威胁、工程施工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动态评估。对于已完成的评估项目,应定期进行复查和更新,以确保评估结果的时效性。

(五)编制防灾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完善工程建设工地营地防灾减灾针对性措施,制定详细的防灾预案,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奖惩制度和联动管理体系,鼓励全民参与风险防控,并根据需要组织防灾救灾演练。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联络机制,明确职责和分工,加强物资保障和人员培训,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以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时积极主动防范和应急响应。

(六)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体系,提升工程在建工地及工区普通大众对地质灾害的基本认知和了解,增强防灾减灾救灾的安全意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要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预警要发挥减灾效应,不仅在于预警信息的发出和接收,更在于工地的工作人员要知道“收到预警之后该如何行动”,对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其知险、识险、避险、自救等方面的意识,夯实灾害应急管理的基础,提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