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思政课青年说】“拔节孕穗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个着力点

思政课青年说

作者: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闫莉莉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三周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构建“大思政课”育人工作格局的中心任务,也是“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永恒课题。新时代,准确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守正创新、全域融通,抓牢以下三个着力点,对于更好地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严把“三个关口”,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抓好思政课教师这支讲信仰的队伍是搞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一是要把好入口关,加大思政课教师的选拔力度。信仰在价值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统摄作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根本要求。选拔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他们以科学的信仰感召学生,承担好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帮助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责任。而信仰又是具体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尤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真信笃行,继而能在切切实实地解决好自身学、懂、信、用的问题后,理直气壮地向学生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全面做好为学治学的表率和理想信念教育等工作。

二是要抓好过程关,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供给能力。青少年理想信念树立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愿意听”,这就对思政课教师“讲道理”的功夫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因此,就要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遵循规律、外化输出、答疑解惑的能力。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既能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整合资源,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事例和话语体系将重点立体化输出,让学生充分感知、内化教育内容;还能具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解答清楚学生的疑问,增强他们的获得感,让讲出来的“道理”更有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这个讲“道理”的过程也实现了师生“双主体”螺旋式向上生长

三是要守好出口关,激活思政课教师的内在动力。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和风向标。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考评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要在明确助推力与内驱力关系的基础上尽快贯彻落实好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发思政课教师持之以恒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动力。例如,在职称评审中单设标准,打破“唯论文”不良导向,提高课堂教学的占比,引导思政课教师抓好主渠道。在评价方式中建立本人自评、督导评价、学生评价、教研室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主体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在效果评价中巧妙地处理好短期要求和长远要求的关系,其中,短期要求包括思政课教师日常教学效果、师德师风表现等,长远要求指的是培养对象的理想信念树立等综合素质情况。

推进“三个一体化”,加快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传递好大中小学育人接力棒是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核心,立足坚定理想信念对于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重要意义,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统筹运用好教育家、一线教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重要资源和阵地,针对大中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比如小学阶段理想信念教育以体验道德情感为主,中学阶段理想信念教育以打牢思想基础和提升政治素养为主,大学阶段理想信念教育则以增强使命担当为主,进而抓紧谋划、尽早推出明确的一体化培养目标,在理想信念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关标准和举措,并努力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提供一批高质量研究报告,打造一批高水准示范品牌,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其次,要启动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教学一体化问题。加强组织领导,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材设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搭建“同上一堂课”的教学观摩平台、探索“共研共教”的携手共建机制和实践基地,让各个学段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成为一条有效衔接、协同推进的完整逻辑链。例如,小学阶段通过故事链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学阶段通过逻辑链引导学生认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之间的关系;大学阶段通过问题链条激发学生崇尚真理、尊重科学、追求人类进步与和平的动力。

最后,要健全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参与的校家社有机协同工作格局,即学校积极主导,发挥理想信念教育关键场所的窗口作用;家庭主动尽责,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第一场所的重要作用;社会有效支持,发挥理想信念教育广域场所的集聚作用。另外,课堂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坚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同频共振也是形成育人合力的有效路径。可见,协同可以最大限度地让理想信念教育纵横联通、内外互通,真正落地见效。

解决“三个问题”,构建立德树人融合圈

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是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第一,用小课堂解决“知”的问题。通过思政小课堂为学生传道授业、答疑解惑。思政课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领悟水平,以“现实问题”为教学起点,尤其充分关照时代好青年在理想信念方面素养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多花心思,利用专题研讨、自主探究、课堂实践、网络教学等方式讲清楚党的科学理论、党的初心使命、党的伟大精神和党的百年历程,并解读好其中的核心要义,扩展好其中的深度广度。同时,利用网络将静态的质量评估流程与动态的数据整合分析有机结合,把握学生课后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控改进教学实施,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与帮助,引导学生实现从“学”到“悟”的转变。

第二,用大课堂解决“行”的问题。围绕国情、社情、校情和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等“备好课”,积极拓展校内外资源,将课堂搬到校园里、搬到社会中,打造“校园+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智库。在校园实践教育环节安排志愿服务、主题宣讲、舞台剧编排等,在社会实践教育环节安排问卷调查、红色游学、社会调研、勤工助学等。同时,也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合适机会鼓励青少年从事社会实践,以此增加理想信念教育的说服力和浸润度。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自内心地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亲近感,愿意自觉地、自发地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在知识运用和情景互动中提升获得感。

第三,用“知行合一”解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知和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坚持知行合一,打破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小课堂和大课堂之间理念、组织的藩篱,构筑二者有机结合的融通格局和融合机制,实现青少年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主动抓住重要节日、重大节点等,充分利用大事、热点等,结合并运用地域性文化、资源等,搭建起小课堂融入大课堂双向互动的桥梁,引导学生传播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