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足迹遍及黄河流域各个省区,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河南郑州和山东济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引,为我国新时代江河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领会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大意义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擘画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蓝图,让黄河世世代代造福人民。

让黄河造福人民,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兴水利、除水患,让黄河之水流进千家万户,成为沿河群众流淌不竭的幸福源泉。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但是黄河流域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水害严重,历史上曾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黄河沿岸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治理好黄河作为一件大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实现了千百年来黄河治理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千百年来黄河沿岸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时刻牵挂着黄河流域群众。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看望安置群众时说:“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黄河安澜无恙,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幸福黄河的应有之意,无不彰显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江河情怀。

让黄河造福人民,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就是要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既要维持黄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又要确保黄河长治久安、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黄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洞悉江河自然生态演化规律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立场作出的人与河流关系的基本判断,也是我们深刻领会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内涵要义的理论源泉。

让黄河造福人民,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黄河造福人民,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目标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水害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当前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上中游地区和下游滩区,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让黄河造福人民,一方面要加强黄河保护治理,提高河流生态系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更好的发挥河流作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载体在塑造地形地貌、给予生命演化支持、提供良好生物栖息地等方面的生态支持功能,维护黄河健康生命,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加快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推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走协同共富发展道路,绢绘新时代幸福黄河新画卷。

二、准确把握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属性特征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河流演化与人类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几千年黄河治理历史进程中绽放的思想之光,有其内在的属性特征。

造福人民是黄河治理保护的根本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千百年来,黄河给沿岸群众带来福祉,也因泛滥而造成很多灾难。让黄河造福人民,就是要让人民享受黄河安澜带来的福祉,让奔腾咆哮的黄河之水成为滋润千家万户的涓涓细流。黄河流经9省(区)的66个地(市、州、盟)、340个县(市、旗),有上亿人口,要从流域整体性出发,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生态保护治理与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等领域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让黄河治理保护成果更好惠及流域全体人民。

系统治理是黄河治理保护的必然路径。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科学谋划、对症下药、分类施策。上游产水区重在维护天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一体化保护高原高寒地区独有生态系统,有序实行休养生息制度;上中游要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下游要加强河道和滩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样性。黄河流域水资源约束明显,“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统筹配置水资源是开展系统治理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优化发展规模、结构和布局,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不超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域空间均衡发展。

持续受益是黄河治理保护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让黄河造福人民,既要造福当代人,也要造福子孙后代。黄河自古“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回望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一份不渝的初衷:“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他原打算组织个马队视察黄河,深入调研一番,然后研究如何让黄河安澜。这个愿望后来没有实现。”“如今我们接着做起来了。现在条件不一样了,可以坐飞机、坐火车、坐船、坐汽车。当然,走一遍不是为了仅仅看一看,而是要有思考、有想法、有部署、有行动,知行合一,做行动派!”让黄河造福人民,是毛主席当年的夙愿,是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初心,如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开展持续治理,实现了黄河安澜,百姓安居乐业。“黄河宁,天下平。”要把这份历史担当传承下去,让黄河之治惠及子孙后代,融入中华文明根脉。

三、加快建设幸福黄河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黄河治理保护取得显著进展,成功防御了2018-2020年上中游连续3年大洪水和202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2022年黄河流域地表水Ⅰ至Ⅲ类断面比例达到87.5%,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黄河流域用水效率显著提升,上游扎陵湖和鄂陵湖、中游乌梁素海、下游河口湿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黄河长治久安、造福世代人民。

着力维护黄河良好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游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维护生物良好栖息地。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研究和科研成果应用,根据降水、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类型等,合理布局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逐步改善局部小气候。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对污染严重的支流,下大气力推进治理。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要加强黄河干支流河湖岸线及水域空间管控,确保河湖库干净整洁;严格控制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总量,坚决保护好黄河水质;合理配置并严格落实黄河干支流生态流量管控政策,维护河流健康生命。

着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堤改道,带来灾难。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加快构建抵御洪涝灾害防线,优化流域水沙调控体系和防洪减灾总体布局,补好防灾基础设施短板,健全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加快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加快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提高预报、预警水平。立足防大汛、抗大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严格保护城市生态空间、泄洪通道等,保障发展安全。

着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水资源利用率高达80%,河湖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竞争性用水矛盾突出。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统筹考虑流域内外水资源配置,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落实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实行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创新水权、排污权等交易措施,用好财税杠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倒逼提升节水效果。推进流域水网建设,提升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着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边远地区、黄河滩区要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产业低碳转型,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提高与沿海、沿长江地区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着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大力保护黄河流域戏曲、武术、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系统研究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黄河文化体系。打造黄河优秀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作者: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