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实施“惠民礼葬”改革 破解移风易俗难题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移风易俗事关党风政风民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笔者在担任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委书记时,沂水县把破除殡葬陋习作为移风易俗的突破口,发起和组织实施了以“惠民礼葬”为核心的殡葬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直面问题、深入调研,为殡葬改革做好前期工作

殡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看重的大事,也是陈规陋习最多、最集中、最普遍的一个环节,需要在移风易俗工作中重点把握。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农村70%—80%的陈规陋习都集中在殡葬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殡葬难、殡葬贵、死不起、葬不起,公益性公墓供给不足,导致农村散埋乱葬现象突出,城市“阴宅比阳宅贵”;厚葬薄养现象普遍,生前不孝敬,丧事却大操大办、相互攀比、铺张浪费;仪式繁琐,程序复杂,为了争脸面、讲排场、摆阔气,披麻戴孝、吹吹打打,甚至请歌舞团进行低俗表演等。很多人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但碍于情面,不得不“随大流”。

沂水县地处鲁中南地区,总人口120万,每年去世9000人左右。千百年来,民间一直延续着修坟、做寿衣、选择结实耐腐的木材做棺材以及挪床、倒头、穿孝、送汤、顶老盆、送盘缠、圆坟、上五七坟等殡葬风俗,其中也存在很多陈规陋习,特别是“人过60打大棺材”“人过70修坟”比较普遍。沂水移风易俗工作有一定基础,火化率基本达到100%,沂水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多次座谈、反复测算、风险评估、制定预案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5月10日,在全国率先推行“殡葬全免费”政策,提出凡是具有沂水籍、在沂水去世的公民,其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公益性墓穴和墓碑使用费、碑文刻制费全部免除,相关费用由政府承担,群众可以不花一分钱办好“身后事”,一场殡葬改革在2434平方公里的沂水大地上拉开大幕。

惠民礼葬、逝有所安,全力推进殡葬改革迈向深入

殡葬改革破千年旧俗、树时代新风,利益牵涉广、难度系数大、改革风险高,确保正确改革方向至关重要。沂水县委领导班子在改革之初就明确提出“三为主”“三不准”“三严禁”:即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说服教育为主、以优质服务为主,不准“一刀切”、不准强制、不准搞平坟运动,严禁制作和使用大棺材、严禁在基本农田修坟建墓、严禁个人和集体租售土地作为墓地。“三为主”“三不准”主要针对党员干部,对其在改革中的行为和工作方式进行约束;“三严禁”都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也是底线红线和刚性约束。“三个三”原则是这场改革的总遵循和指导原则,保证了改革在正确航道内持续深入推进。

首先是宣传动员。2017年5月,沂水县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致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企业家的一封信》,鼓励这些关键群体身体力行推动改革,在实施全民惠葬工作中发挥示范表率作用;下发了《致全县人民的一封公开信》,引导群众算好经济账、土地账、资源账、安全账、环保账、祭祀账“六笔账”。通过有重点、有节奏的宣传动员和摆事实、讲道理的“算账”方式,群众参与和支持殡葬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

其次是公墓建设。这是殡葬改革的重中之重。沂水县以乡镇为建设主体,本着“就近方便、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规划建设110处公益性公墓,从开工到完工仅用了50天时间,到2017年7月1日所有公墓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提供墓穴10万个,满足全县10年殡葬需求。同时,规范公墓使用,对每个墓穴进行编号,逝者按照去世先后顺序入驻;在县民政局成立副科级公墓管理中心,实现公墓管理科学规范、常态长效。

第三是抓好配套改革。殡仪馆也是殡葬改革的重要环节,沂水县把殡仪馆由自收自支单位改成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运行费用和职工工资全部由财政兜底保障,并规定职工工资不低于改革前水平,既让殡仪馆重新回归了公益性,又消除了干部职工后顾之忧。此外,县里投资450万元对火化炉进行改造,全部升级为高标准环保火化炉;将全县遗体运送车全部纳入统一管理,运尸费每月底由财政据实结算,并设立举报电话加强监督;重建村红白理事会,选任素质高、能力强特别是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领导干部,在改革中发挥积极性和正能量。

第四是推进丧事礼仪改革。在全免费改革的基础上,2018年7月1日,沂水县进行了丧事礼仪改革,全面推行“追思会”模式——居民去世后,在尊重其家属意愿的基础上,召开简朴而不失庄重的追思会,由乡镇包村机关干部主持,村支部书记致悼词,村红白理事会全程服务,并对举办场地、现场布置、音响设施配置、仪式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至此,改革也由“殡葬全免费”深化调整为“惠民礼葬”,正式形成“全民惠葬、厚养薄葬、逝有所安”的改革精髓。

以文化人、建章立制,推动实现殡葬改革善作善成

移风易俗尤其是殡葬改革是对千年传统习俗和传统观念的较量和挑战,要实现真正的成功,不能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模式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转变、文化上的革新。沂水县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2019年11月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移风易俗教育基地,主要宣传展示殡葬历史文化、生命科学知识和沂水县殡葬改革推进脉络,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并将移风易俗纳入党员干部培训和中小学生教育内容。2020年初,根据沂水殡葬改革期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创作推出全国首部殡葬改革主题方言话剧《樱桃崮下》,在各个地区巡演80余场次,其中进京演出2场;2023年又改编为同名电影,10月8日在济南首映,10月20日在全国公映。礼葬文化、生命文化,在沂水县深入人心,形成了新风尚。

制度建设是殡葬改革持续发展的保证。2020年初,沂水县组织有关部门对前期殡葬改革各项制度规范进行了梳理,提炼形成《沂水县文明殡葬规程》,系统明确殡、葬、祭各个环节具体规范,标志着沂水殡葬改革步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2020年11月26日,该规程上升为山东地方标准《文明殡葬工作指南》。2021年3月12日,沂水县殡葬改革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全国第七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2023年5月试点项目通过国标委评估验收,编制的《山东临沂沂水殡葬改革标准体系》,涵盖“通用基础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提供标准、岗位工作标准”4大体系、21个子体系、161项标准,为持续巩固“惠民礼葬”成果提供了制度支撑。

截至今年2月底,全县62773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累计节约社会殡葬支出15亿多元,节省土地1300多亩、木材6万余方。

【本文作者为中共临沂市委常委、秘书长】

责编:罗 婷/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