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差异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在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环节统一要求的同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提高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
推动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需加强顶层设计,突破各主体之间的工作藩篱。首先,地方党政部门作为优秀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者,应在“大思政课”工作格局中主动站位,为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政策支持与工作保障,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着力向高校提供基地和人才支撑。其次,高校作为思政课的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应进一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为遵循,主动增强与地方党政部门、文旅机构的协同合作,寻求优势互补,以地域文化资源的有效发掘与利用作为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再次,文旅机构等社会组织等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持与促进作用,应加强与高校的双向互动,既充分运用高校的智力资源与人才优势助力自身发展,又以自身特色文化品牌为高校的立德树人提供助力。
推动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需做好甄别与创新转化工作。首先,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为准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地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和发扬好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二,必须深入挖掘,因地制宜。地域文化资源有其独特的“土壤”,将其引入思政课堂时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论,从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出发,具体生动地揭示地域优秀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传承的历史谱系,具体生动地揭示劳动人民如何在特定环境下凝结和锻造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惟此,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们感受到地域优秀文化资源的熏陶和感染,起到“以文润课”“以文育人”之功。第三,要顺应时代,追求先进。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应该站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高度,组织引导大学生对地域文化资源作出顺乎时代的理解、阐释,绽放出文化自信的花朵。
推动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需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一是校地协作,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以笔者所在的北京物资学院为例,围绕北京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与多家文化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联系,将思政课教学置身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时代图景;特别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千年大计”中,作为通州区唯一的公办本科高等院校,与通州区博物馆、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深度合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构筑了坚实的支撑。二是精心设计,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走访历史遗迹、参观博物馆、开展专题调研、拍摄系列微视频、创作与巡演文化情景剧……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领悟真理的力量,践行文化的自信
推动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基于文化内涵的复杂性和学科背景的专业化区隔,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首先应不断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学习研究,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中的人文精神。思政课教师还应强化问题导向,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一方面在话语阐释上体现理论深度与文化温度的结合,特别是要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体现地域文化资源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在实践任务上要体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科学设置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地域文化资源的教学模块。同时,还应以“一来二去”的开放思维,邀请地方文化名家、特色技艺工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在鉴赏、制作等亲身体验中体现地域文化育人的沉浸性、共情性。
推动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应注重现代信息手段的运用。“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以动态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现代教学手段,更高效地推动优秀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高校思政课应当通过建设与运用文化学习云平台,提升大学生体验与研究地域文化资源的热情。当前,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单位,如博物馆、文化景区已通过运用VR技术开展了“云参观”;教育部也在坚定不移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其中将VR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已具备技术层面的要求,成为各高校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手段。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利用VR技术构建红色文化记忆场景,阐释红色文化精神力量,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红色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
作者:张建宝,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杨舒淇,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革命文化短视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22VSZ07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