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湖南沅城古村,那抹鲜艳的红色

细雨中,车自湖南省洪江市区出发,沿沅水、经托口、过清江,又从清江边拐上清沅公路,时而钻进林莽深处,时而爬上山坡峰岭,时而与路边民居瓦房擦肩而过,待拐进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花海,经过一道古拙斑驳的牌坊,停在硕大华盖的两棵树下,此行的目的地到了——这便是洪江市沅河镇沅城村。

图片1

昨夜一位本地知名人士、被唤作“黄厅”的乡贤,知我来洪江调研文旅,特地赶到我下塌的宾馆,极其诚恳而又热情地向我推荐沅神湾(原神湾),便有了今天的沅城古村之行。

大雨滂沱。沅河镇镇长舒怡春、省农科院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彭伟正、沅城村党支部书记书李刚等向我热情推介沅城古村。滔滔沅水奔流至此,因山势曲折迂回,形成一个三面环水的冲击平原。平原背靠山岭,坐拥沅水,自成风水宝地,汇气聚财,俗名原神湾,后改名沅神湾,亦即现沅城古村。因此地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灌溉便利,加之河谷山岭形成的小气候,自古便有村民在这里耕耘。“宋庭五代将军府,汉氏三朝宰相家”,相传此村大姓杨姓为唐未五代“飞山蛮”酋长杨再思后裔,亦为宋抗金名将杨再兴之根脉。历朝历代,沅城村杨氏继先祖忠义,或英勇护国,或经略文治,或耕读传家。现在,4.9平方公里的这片沃土,分布9个村民小组,446户侗苗汉族人家,1300多人口,林地耕地2000多亩,以制种、生姜、水果、乡村旅游为主要产业。

阵雨初歇,我有些迫不及待去探访和领略古村的“三色”文化资源。古城村当然要访古。在古韵拙扑的杨氏宗祠,春意盎然的油菜花映衬厚重斑驳古牌坊,我怀想宗祠被毁前的雄伟壮观。据介绍,自唐宋至明清,这里府第嵯峨,楼宇鳞栉,庭院深深,石达开当年统领太平军至此,抢夺掳掠,一把大火烧成瓦砾,所存宗祠又多次毁于兵燹及人祸,现仅存牌坊孑然而立,这不免让人有此惋惜。面对一株株高耸挺拔、树龄400一500年的银杏,我在虬枝藤蔓中感叹生命的顽强与庚续,它后阅览几百年江湖风云、人世际会而依然气定神闲。山水田园,生机勃发,古城自有绿色盎然。我倘徉在一片油菜花海,醉闻花香;在山坡林地间,以清甜之风洗涤肺腑;在清江水库大坝下的沅江十里沙滩,聆听溪流潺潺鸟翅扇动苇草……而让我心情更为激动、眼睛更为一亮的,则是古村那一抹鲜艳的红色。

1935年11月,以湘鄂西为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亦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军长征,两次途经,虽然时间不长,但在此留下许多珍贵足迹和英勇事迹,而在此牺牲的红军,血染沅江,在巍巍青山埋下忠骨……在那面古意盎然、泥胎驳杂的土墙上,我仔细辩认当年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在“红星耀黔阳”陈列馆,透过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遗物,我概叹红军这段“黔阳之旅”路的艰辛、魂的坚定、纪的严明、战的英勇;在红军渡亭阁,我读着“紫陌时于心上渡,红军常自话中归”的楹联,看着今天渡口正渡着欣喜的旅人与满载山货的汽车,遥想当年在湍急的河流中,大队红军木筏渡江的情景;在红军井,抚着井栏,至今清冽的井水中,仿佛看到当年百姓挑上井水、走过弯弯山道、送去红军驻地的身影;在一座座红军的雕像中,我看到当年他们坚定无畏的面孔和英勇挺拔的身姿,每到一处,我总被某种力量感召而心潮澎湃!“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红军留下的这抹鲜艳的红色,现在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研资源,村里正在以“红星耀黔阳”“红军主题街区”“红军广场”“红色艺术田园”等项目为重点,打造红色记忆研学基地。

站在山岭,我再次俯看蜿蜒曲折的沅水,眺望对岸如黛的群峰,感到两棵大树下那悠悠飘荡的红丝带,再次将我的血脉搅动。(作者:蒋子云)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