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面临的潜在缺口
对于中国来说,人口发展新状态,特别是作为最主要表现的人口总量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加速减少以及老龄化进入加速时期和更深度水平,使经济增长面临三个潜在的缺口。
首先,劳动年龄人口的更快速减少,导致传统增长动能的持续减弱。这特别表现为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改善的步调减慢、资本回报率下降等方面,致使潜在增长率降低。
其次,在传统要素投入不再能够作为主要增长动能,因而越来越需要生产率提高来支撑合意增长速度的同时,生产率的传统源泉即资源重新配置效率也趋于式微。
最后,在比较优势和资本回报率下降分别削弱出口和投资需求,因而越来越需要居民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发挥决定性支撑作用的同时,人口数量减少和老龄化带来诸多抑制社会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效应。
如果居民消费潜力不能得到及时和充分的挖掘,也就意味着消费不胜任需求的主要拉动力,不能为需求“三驾马车”的再平衡做出贡献的话,就可能出现一种不利的局面,即社会总需求不足以支撑供给侧增长能力的充分利用,导致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间出现缺口。这同样意味着中国经济无法实现合理且合意的增长速度。
在上述三个经济增长缺口中,前两个表现在供给侧,最后一个表现在需求侧。银发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供需两侧,以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提供全面填补这几个增长缺口的产业方案。一方面,正如任何具有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一样,银发经济应该且能够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当仁不让地居于引领性的地位。这是因为,因应传统要素动能和传统生产率源泉式微的挑战,必然要求立足创新发展,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增长动能转换。另一方面,通过带动一系列行业增长点,银发经济可以创造出新的、更可持续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年龄结构是人口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老龄化及其引致的消费和投资需求,都必须引导到进一步扩大内需的轨道上来。
破除“人口金字塔消费悖论”的关键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占比不断提高这个动态特征,最形象地反映在用统计数据绘制的人口金字塔图形变化中。也就是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绘制出的人口金字塔,实际上越来越不像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图形,而是先演变成一个橄榄型的人口结构,进而逐渐趋近于一个倒金字塔型。
然而,与其他年龄段人口相比,老年人口的数量虽然增长更快,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却明显偏低。这种趋势形成一个与中国未富先老特征相关的悖论: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人口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与人口金字塔演化(年龄结构变化)趋势相背而行。世界性的时间序列数据也表明,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居民消费率有逐步降低的趋势。
就老龄化程度来说,中国已经于2021年达到国际通用的“老龄社会”标准(老龄化率超过14%),预计在2034年达到“高度老龄社会”标准(超过21%)。可见,如果不能及早破除“人口金字塔消费悖论”,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与人口结构之间的矛盾将与日俱增,造成经济增长率缺口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以提高老年人福祉为根本出发点、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以及涉老需求为目标的银发经济,是破除“人口金字塔消费悖论”的关键抓手。应对老龄化经济影响的双重外部性,必须从两个方向上着眼和发力。
一种解决方案在于供给侧,即在老年产业和涉老产业的发展中实施产业政策,把政府的扶持意图体现其中,通过财政、金融等宏观手段实施补贴和其他政策优惠,缩短产能、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的周期。
另一种解决方案在于需求侧,即通过经济和社会政策改革,增加大龄劳动者的收入、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及提供更充分的惠老基本公共服务,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挖掘与之相关的需求潜力。
培育银发经济发展中的需求动力
供给和需求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维持和促进有效的经济循环,并且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供需两侧协同做出恰当的反应和互动,则有助于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银发经济的发展过程,恰好可以成为供需两侧相互促进的应用场景。
由于在整体收入水平仍低的条件下,资源要素从何而来、如何对资本积累和投资进行激励、如何形成消费需求,以及如何保持供需两侧条件的持续满足等一系列问题,都未能从既有理论中得到回答,实践中也往往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可见,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发展银发经济实践中,可以显示供需两侧的发展规律。
根据这些相关规律,围绕银发经济相关产业实施这个大推动,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人均GDP已经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同时,中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却比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6.9%。这种在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的不对称现象,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够同步、收入差距大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抑制了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居民特别是老年消费者的部分需要,未能从供给侧得到充分满足。这些因素均在老年产业和涉老产业中有所体现。
因此,培育银发经济发展中的需求动力,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在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市场便利水平等,以高质量供给消除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的不对称性,实现三者的同步增长。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