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在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办好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持续蓄能、久久为功。在这一过程中,来自党和国家的政治势能、来自社会的育人热能、来自学校的实践动能和来自教师的教学效能,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四重驱动力量。
政治势能驱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理论供给
“势能”这一术语源自物理学领域,指由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的、储存于事物内部的可以释放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这里主要以形容党和国家在思政课建设方面所给予的高度重视,以及持续不断为思政课提供创新理论成果,这种重视与投入,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大政治势能。
提供理论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办好思政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等。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了最新的理论内容,不仅成为高校思政课程群中的一门独立课程,也对其他思政课程发挥了指导与统率作用。
提供政策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对标顶层设计,构筑层层落实的政策链条,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政治势能转变为推动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力量。
育人热能驱动:全社会的支持配合与协同联动
办好思政课不仅需要党和国家高位推动的政治势能,而且需要全社会支持配合、协同联动的育人热能,形成积极办好、讲好、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以凝聚育人合力为突破口,激发全社会支持配合思政课建设的热情。必须凝聚多部门的育人合力,包括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司法部门直至最为基层的社区基层组织。其中的治理效能如社会动员、文化浸润、司法公正等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使命担当。
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掀起全社会协同联动参与思政课建设的热潮。与传统的思政课相比,“大思政课”建设突出强调大课堂的构建、大师资的整合、大平台的搭建、大资源的调动,是秉持开放办学理念推动思政课建设迭代升级的重要抓手。从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到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再到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从整合思政课资源,到推动综合改革,再到完善教学内容……旨在以全方位、系统化部署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多部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建设,中国航天员为“天宫课堂”担任“太空教师”,北京冬奥会运动员、建设者和志愿者等群体代表在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大思政课”上共同讲述冬奥故事……谱写了社会协同联动参与思政课建设的鲜活样态。
实践动能驱动:学校的重点建设与综合统筹
思政课建设需要外源力量与内生动能同构。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社会各界也积极响应,形成了良好的共建氛围。但高校作为思政课建设的主要阵地,必须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思政课程的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确保思政课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重点建设,壮大办好思政课的专门力量。高校党委是办好思政课的指挥部,必须站在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和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予以建设。三个重点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一个枢纽。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强化自身建设,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立、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全面发力,最大程度壮大办好思政课的专门力量。
综合统筹,凝聚办好思政课的最大合力。学校党委应统筹校内各部门、各院系、各学科、各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应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产业和行业发展,在“政-产-学-研-用”的联动中构建思政课建设共同体。
教学效能驱动:教师的主动修为与探索创新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党和国家的重视、全社会的支持、学校的重点建设,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落实。教学质量是思政课建设成效的直接体现,而教学效能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能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努力:主动修为与探索创新。
主动修为,为提高教学效能奠定扎实的综合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具体的遵循中,必须紧扣三个着力点。一是锤炼政治品格:思政课教师必须保持崇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信仰,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二是涵养学识修养:开拓视野,更新知识储备,磨砺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理论-历史-实践”相统合的逻辑讲清、讲透、讲深道理。三是加强人格修养: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探索创新,为提高教学效能赋予坚实的道术力量。思政课教师应时刻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为教学内容注入理论养分和时代活水;应时刻关注新技术、新手段、新载体的演变趋势和应用领域,以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为思政课教学“数智赋能”;应时刻关注00后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特点,创新话语体系,更多地运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把基本原理讲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作者: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冯凡彦、李鑫艺)
本文为2023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四史”教育Vlog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3JDSZK101)及2022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德心并育、多课联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