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学术人生 > 正文

持续落实“四下基层”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编者按: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地委工作时身体力行、大力倡导并培育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创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金钥匙。

“四下基层”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随着时代发展和实践创新不断发扬光大,彰显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全党把“四下基层”作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不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要持续改进作风,落实“四下基层”,运用好“四下基层”经验,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最近,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四下基层”的实践与经验》一书。《人民周刊》杂志第5期特刊发该书序言。

持续落实“四下基层”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方江山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的一系列集中学习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育引导全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中共福建省委、人民日报社共同举办“‘四下基层’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很有意义。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创造性提出了“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并在实践中取得重要成果。这些重要成果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风范和赤诚情怀,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也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鲜活教材。

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地委工作时身体力行、大力倡导并培育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创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金钥匙,是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利器。领导干部“四下基层”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做好群众工作、什么是好的群众工作以及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等重要问题,生动诠释了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工作的有机统一。

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通过率先垂范开创培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制度成果。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习近平总书记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示范行动为我们树起来、立起来的。想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带头下基层宣讲、调研、接访、办公,带头沉下身到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踏遍了地处闽东的宁德山山水水,留下了许多动人佳话。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有助于更加深刻地学习体悟人民领袖来自人民、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崇高风范,更加深刻地读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更加深刻地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

35年来,从倡导“到农村去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到“要亲力亲为,既要做实干家,又要做宣传家,带头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总结经验,以指导面上的工作,同样是办实事”,到党中央在十八大后出台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之后又提出并强调“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到“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从“地县领导到基层去现场办公”,到“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领导干部“四下基层”这一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造、重大创举,不仅在八闽大地落地生根、薪火相传,构筑起一座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其所彰显的根本立场、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更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发扬光大,为我们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智慧经验和科学启示。

今天,我们举办“‘四下基层’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全面回顾“四下基层”提出的时代背景、历史过程,全面总结“四下基层”产生的示范效应、深远影响,全面系统梳理“四下基层”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实践经验,全面展望“四下基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发展方向、创新空间,有利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持续改进作风,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为凝心聚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智力支持、学理支撑。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汇报3点粗浅体会。

一、深刻感悟“四下基层”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播下的“种子”,是留给闽东人民的宝贵财富。这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创新了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路线、提供了为人民服务最直接最有效办法的“种子”,经过35年的发芽、出苗、生长、开花、结果,被八闽大地的领导干部长期坚持、传承弘扬、常抓不懈,已经优化成了具有非凡生命力的“种子”,播撒向广袤的神州大地。

在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我们来到福建,切实感受到,福建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坚持把“四下基层”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加强与主题教育重点措施的衔接联动、贯通落实,推动“四下基层”内涵不断拓展、载体更加丰富、措施日益完善、成效持续显现,努力让这一源于宁德、兴于福建、走向全国的工作方法、工作制度,持续绽放璀璨的时代光芒。

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既是理论创新,也是实践探索,既体现了对群众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也打开了更广阔的执政为民的发展空间。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系列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既回答了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问题,也蕴含着新时代新征程上树牢群众观点的重要方法论,具有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真理价值和指导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四下基层”所蕴含的高超政治智慧、非凡战略眼光、深厚为民情怀、实干担当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全面认识、准确把握“四下基层”的根本要求、目标指向、方法途径,在深刻感悟“四下基层”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中奏响贯彻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更强音。

(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从“声边”到“身边”,生动体现了始终聚力于民的独特优势

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重要内容,是党在不同时期一以贯之的重要工作。政策宣讲的过程不仅仅是单向的政策解释和说明,还是获得来自群众的反馈的重要途径,因而也是重要的政治沟通双向互动过程。回望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根据社会主要矛盾、中心任务的变化来制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科学方法和有效方式让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进而动员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之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重要方式。

1988年6月至1990年5月,习近平同志先后6次到宁德师专(现宁德师范学院)调研指导,并两次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报告会上,习近平同志阐述了中美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介绍了地处闽东的宁德扶贫工作,勉励同学们“积极投身到改革、建设的洪流中,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有意义的人生价值”。突出“沉下去”“面对面”“零距离”方式,强调“一般和个别”“领导和群众”结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中、送进群众心坎里、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进而教育引导、组织动员群众,是习近平同志系统阐述“四下基层”时摆在突出位置的重要工作。1989年2月23日上午,造林大户、“绿了荒山白了头”的农民黄振芳与其他7位农民代表在宁德地区行署会议厅里作报告,对象就是宁德地直机关副科级以上的干部。习近平同志让农民给干部作形势报告的做法启示我们: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要创新方式方法,让群众自己成为“宣讲员”,用一村、一户、一人的变化来充分展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巨大转变。

35年来,我们深刻感受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向基层延伸的实践脚步始终不停歇,让党的“好声音”唱响基层每个角落的探索努力一直在路上。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从北疆大地到彩云之南,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中央宣讲团到各地区各部门宣讲队伍,广大领导干部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网站,统筹内宣外宣、结合网上网下、创新方式方法,用接地气的形式宣讲党的政策主张,以生动的群众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百姓心田……这些只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的一个缩影,反映的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已经成为一项普遍的原则、一个基本的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始终把“到群众中去”放在心头,善于以更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宣传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成功经验,展示中国道路的光明前景、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发展的世界贡献,把新时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转化为人民群众心中的主旋律、正能量,从而把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调查研究下基层”化“脚力”为“能力”,生动体现了始终问计于民的科学方法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习近平同志强调的“调查研究下基层”点明了调查研究要取得实在成效的关键所在。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一切为了群众”,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做好调查研究就要沉下身子,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走出院子、走下车子、迈开步子,走进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校园讲堂、居民社区,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一到宁德赴任,就一头扎进了基层。前两个月尤其是第二个月的调研,基本是2天一个县,每个县的主要乡镇、村庄,他都要走一走。习近平同志经常说:“我们一切工作,基层最重要”“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从“二到九仙村”“二进下党”,到“三上毛家坪”“四到坦洋”,从“洪口调研”到足迹遍布“闽东九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几乎跑遍了全地区乡镇。仅仅到基层还不够,习近平同志还坚持到百姓生活、工作的地方看一看、聊一聊,车间码头、田间地头、市场社区都是他了解社情民意、听取意见建议的“信息源”“百宝箱”。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深入贫困乡村,和当地群众一起用手抓着吃“糯米榯”,喝老百姓端来的艾叶冲蛋,百姓们都说“这个书记可真好接待”。可以说,“下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正是习近平同志调查研究的鲜明特点。扑下身子、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不仅推动了我们党调查研究方法的创新,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有效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的生动体现。在广泛深入群众的过程中,既了解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情况、真实想法、真实需求,也收获了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智慧力量;既加强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血肉联系,也提高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能力本领。

35年来,我们深刻感受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心中。好的调查研究,不仅要多听,以兼听则明的态度,谦虚听取干部群众的表扬肯定,听得进干部群众基于不同的体验、经验、经历、阅历、见识、学识、视角、立场等而提出的建议乃至批评,真正把情况摸清、摸实、摸透,还要在多听多看的基础上多想,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今天,从既要“身入”基层,到更要“心到”基层,从近的远的都要去,到好的差的都要看,从听真话、察真情,到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研究不仅常态化制度化,而且注重把调查研究与推动工作统一起来,使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工作能力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一次次深入群众、求真务实,一次次深入基层、风雨兼程,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真心听取意见,才能在倾听民声、问计于民中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三)“信访接待下基层”变“坐诊”为“出诊”,生动体现了始终心系于民的真挚情怀

信访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群众急难愁盼的“汇集地”。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是我们党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习近平同志强调的“信访接待下基层”,就是要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要领导“走出门”来主动“迎接”“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着力把矛盾化解在源头,更好为群众服务。

1988年12月20日,霞浦县公交公司职工舒穗英听说会有“大官”来帮群众解决困难,就来到了宁德地区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现场,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不仅向她详细了解有关情况,还提出处理意见,同时要求“信访制度和下基层开展信访接待日活动的制度要坚持下去”。从此,每月20日成为宁德地县乡三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这个日子被干部称为“服务日”“公仆日”,被群众称为“连心节”。

35年来,我们深刻感受到,广大领导干部深入落实信访接待下基层,矛盾排解在一线,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推动了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时刻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今天,无论是定期接访、主动回访的制度安排,还是带案下访、重点约访的创新举措,都是信访接待下基层的重要方式。要求“靠前接访、靠前处置”,聚焦“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强调“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探索“未访先办、主动要办”,不再是领导干部“很少主动去抓这种事”,而是我们不断开创信访工作新局面的必答题。曾经急难愁盼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得到靶向治理,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叩问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真正把解决信访问题过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路径。

(四)“现场办公下基层”从“机关会场”到“基层现场”,生动体现了始终取信于民的务实品格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如何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如何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始终是领导干部需要认真解答的“时代考题”。习近平同志强调的“现场办公下基层”给这个“时代考题”作出了最有力的回答: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1988年底,习近平同志采用“拉练”的方式,到宁德的9个县开现场会。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同志乘车近3个小时,又顶着炎炎烈日,徒步2个多小时到不通公路的寿宁县下党乡现场办公。从现场办公提出支持下党乡自建水电站让乡里通上电,到在三坊七巷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要求暂缓拆迁并对故居进行修缮;从现场办公解决驻闽某部队官兵困难,到参加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福州开发区现场办公会力推“马上就办”……习近平同志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的庄严承诺。“现场办公下基层”转会场为现场,用走心换民心,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把切入点变成了制高点、把受力点变成了突破点、把关键点变成了支撑点,不仅拉近了机关与基层、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更解了民忧、惠了民生、暖了民心。

35年来,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什么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心中有杆秤,只有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实事,真正让群众得实惠享福祉,才能以实干实绩取信于民。今天,“现场办公会”处处开花、“一线办公法”成为常态,广大领导干部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贯彻到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之中,通过直奔一线察实情、现场办公解难题、“马上就办”抓落实,不喊空口号,不搞花架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与我们党更加心相系、情相连。

二、持续落实“四下基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既是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增强服务群众本领的必然要求,也是把各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凝聚起来、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更是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以对群众的真情实感始终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继往开来的新课题,也是对责任担当的新考验。

现在,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群众诉求更加多样,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互联网是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是一个具有多重价值与综合效能的好机制、大平台。我们要把“四下基层”作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和一项最基本工作,久久为功、做深做实,充分发挥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多方面价值和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四下基层”对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对于锤炼干部队伍、加强党的建设,对于办好民生实事、增进群众福祉,对于加强基层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对于大兴调查研究、科学民主决策,对于凝聚党心民心、巩固思想共识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着力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奋力谱写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新篇章。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之以恒自觉扎根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并坚持的优良作风。我们要从初心使命的高度来认识为什么要提倡党员干部苦练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四下基层”为何而作、何以能成?就是因为我们的党员干部有群众立场,有为民初心,有行动自觉。“四下基层”恰恰回答的就是怎么打破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看不见的“墙”的问题,恰恰找到的就是通过“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畅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渠道的有效方法。可以说,习近平同志身体力行并倡导推动“四下基层”,始终是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最高价值来追求的,也始终是站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高度来推进的。

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就要更加深刻认识到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至上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二)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之以恒用心服务群众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导向、目标指向和目的所在,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否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根本宗旨,事实上考验着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而这个能力水平是要靠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民办事来提升的。“四下基层”之所以能深受老百姓好评,不断焕发生命力,就是因为它高度注重在深入实际中为民办实事,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和问题。1989年7月21日晚,下党乡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灾情严重。26日晚,习近平同志冒雨步行3公里、走了1个多小时赶到受灾最重的下屏峰村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现场办公决定给予专项建设资金,陆续解决道路、防洪堤、学校等建设问题……习近平同志用实际行动充分表明了为群众办实事,就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人民群众是最朴实、最可爱的,他们不但要听“唱功”,更要看“做功”。

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就要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多措并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面向未来,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方面的更高期盼,把握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要求,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奋进动力和最大政绩,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持之以恒紧紧依靠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规律性的东西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充分证明,是不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能不能深入群众做艰苦的工作,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群众路线能不能走深走实的关键所在。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大力倡导和实践“四下基层”,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提供了示范、作出了表率。习近平同志在离任宁德给地直机关领导干部临别赠言中表示:“我在闽东工作的近两年里,尽管也看到了落后的一面,看到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感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同时我也看到了‘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正是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和勇气,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四下基层”之所以能常态化、出成效,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党员领导干部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学生,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

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贯穿到作决策、定政策、办事情的全过程,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释放出来。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深入群众、扎根基层,虚心向群众学习,倾听基层呼声,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汲取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四)始终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持之以恒善于组织动员群众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如果党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从根本上失去先进性,最终会失去执政资格。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直是进行时。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推进群众工作创新发展,是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举措。“四下基层”就是因为有效发挥强化政治引领、思想凝聚作用,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才能有用、有力、有效,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实践经验、发挥新的更大作用、取得新的突破进展。

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就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增强宣传教育、组织动员群众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健全完善上下联动、各方配合、合力推动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体系化、网络化管理,进一步增强群众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善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丰富创新群众工作的载体,搭建和用好网上群众工作平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形成全方位、全覆盖、便捷高效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格局,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更好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

三、坚持宣传好“四下基层”,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作出党中央机关报应有的贡献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把报道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系统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跟进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努力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提出的重要思想理论观点、推进的重大实践创新,是人民日报的重点宣传报道内容。

人民日报一直以来持续关注、报道、宣传“四下基层”,刊发介绍“四下基层”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成果和经验的各类新闻报道和新媒体产品。在宣传阐释“四下基层”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方面,我们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既积极推动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文章,又积极反映各地、各部门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的好做法好经验,刊播了一系列综述、通讯、融媒体产品等,引导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今天的研讨会,通过对“四下基层”的深入学习和研讨,必定能进一步深化对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人民日报社将同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建省委宣传部加强沟通合作,把重要成果摘要刊发在人民日报上,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推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作出党中央机关报应有的贡献。

(本文为作者2023年7月21日在福建宁德召开的“‘四下基层’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略有删节,原题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 推进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不断走深走实》)

[责任编辑:翟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