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强调了“城市更新”这一概念,提出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2020年10月,“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为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新时代新阶段城市更新的内涵要求
一是彰显人本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构人文城市。一方面,推进城市更新须确保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的需要、人的福祉、人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实施城市更新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要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城市更新要创新治理,让人民群众更多参与进来,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公众参与机制。
二是彰显生态价值,以绿色发展理念建构绿色城市。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把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放在了城市更新的突出位置,提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安排城市建设、生态涵养,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必须践行绿色生态理念,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城市生产方式及建设运营模式。
三是彰显公平正义,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建构人民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强调,城市更新鼓励腾退出的空间资源优先用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防灾安全设施、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等,拓展共享办公、公共教室、公共食堂等社区服务。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重点就在于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模式,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建设人民城市。
四是彰显安全价值,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建构韧性城市。2022年颁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强调,城市更新要以“推动城市健康宜居安全发展”为指导思想,把“加强公共安全保障,优化应急管理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等作为重要工作原则。为强化城市安全韧性,依据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等多方面维护和加强城市安全的措施。
成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体系框架
成都市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经历了30年的演变,从点状试点到连片发展,从大拆大建到“留改建”。成都构建了以行动目标、治理架构、政策体系和更新机制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行动体系框架。
明确城市更新的总体目标。成都市将城市更新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总体要求相结合,明确城市更新总体目标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焕发城市发展活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彰显城市特色风貌。
构建政府引导、经营主体、商业化逻辑的治理架构。政府充分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的作用,鼓励具有设计、施工、运营资质的专业机构与政府合作,参与策划规划设计,保证规划设计先行,统领建设运营。同时,制定机会清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更新项目。
建立从法规到指引的相对完整政策体系。为了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成都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标准和指引,构建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政策框架。政策法规层面,制定了《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等。技术标准层面,发布了《成都市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导则》《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成都市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导则》等文件,逐步形成一套体现新发展理念和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技术体系。
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坚持“先体检,后更新”,建立市级“50+13”基础体检、区级“10+20+N”差异化体检、城市更新单元“五维”详细体检三级体检指标体系,通过体检查找问题和短板,精准实施城市更新,形成“城市体检—分析诊断—更新治理—验收评估”的工作闭环。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全周期闭环治理机制,保证规划设计可实施性、产业人才导入可持续性、体制机制创新性及运营管理前瞻性,实现城市更新的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
成都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创新探索
成都市以建设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引领,以城市更新全国试点为契机,以“建好幸福城、提升幸福感”为主线,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探索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片区统筹更新与“绣花式”微更新相结合。一方面,全周期联动推进,系统性推进片区更新。以成片更新方式谋划实施重大牵引性工程和重大功能性项目,编制更新规划和更新单元实施规划,建立“一个更新片区、一个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个运营主体、一套治理体系”项目推进机制。持续推动了华西坝、省体职院、四圣祠等101个片区更新。另一方面,小规模、渐进式地推动老旧社区“微更新”,提升社区环境品质。整合利用低效用地、“金角银边”和社区闲置空间,打造小尺度、多功能的“泛空间”。2021年,成都出台《成都市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三年行动方案》和《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剩余空间更新规划设计导则》,将城市中的“边角余料”规范有序地转变为“金角银边”,提供多元化的公益业态以满足市民不同需求。
二是传承历史记忆与彰显文化特色相结合。成都高质量推动城市更新,处理好建构历史文化记忆存留与当代文化彰显的关系。采取“留改建”的方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重视保留历史文化印记和集体记忆,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此外,活化复兴特色街区,形成一系列彰显天府文化特色的项目,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风貌特色。成都提出塑造社区美空间,旨在擦亮社区美空间品牌、彰显天府文化魅力与城市生活美学。青羊区清源社区的园林式美学空间独具特色——茶园、戏台、水井、微田园,无一不彰显浓浓的川西民居风味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玉林北路社区结合老建筑更新改造,打造了“爱转角”主题文创街区,打造出“小而美”“小而精”的社区文艺生活空间,通过建设社区美空间,让整个城市留住成都味儿、守住烟火气。
三是兼顾生活、生态、生产有机统一赋能城市更新。成都高度重视市民品质化生活需求。聚焦家门口的高品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以彰显公园城市形态功能、满足市民品质化生活需求为导向,建成一批社区综合体,集成社区服务平台,完善社区生活圈,让“家门口”的公共服务畅通可达。成都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的生态价值,打造沉浸式体验生态空间,推进绿色资源创造休闲运动生活场景。新都区大丰街道高堆社区将原本堆满建渣、垃圾的闲散用地打造成可食地景公园,将“荒地”转化为“空间可共享、绿色可感知、街区可漫步、群众可参与”的多样化公园城市体验场景。成都高度重视城市更新的产业发展,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推动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和新功能发展。锦江区红砂社区探索出立足于生态价值创造性转换的“社区产业发展体系”,打造了田园栖居地、美丽宜居公园社区,实现居民增收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武侯区华兴街道的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通过“运营+投资”模式培育新业态新消费场景,推进“创意产业+音乐产业+影视动漫”产业生态链发展,将文创产业的生产、生活和活动空间相结合,打造文化消费和体验空间。
四是汇聚多元力量带动城市更新有序治理。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联动上下、科学高效的城市更新运行机制。“五社联动”,完善社区多元共治体系。成都市积极探索城市更新与多元共治的有机结合,把社区基层党组织、社区居民、社区企业、社工力量、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力量等资源汇聚到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既丰富了“五社联动”的应用场景,也促进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从“稳事控局”走向“大城善治”。“上下协同”,完善街区多元联动体系。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整合的更新体制,将运营与治理高度融合,通过多方力量的参与,有效实现集体行动,带动城市更新有序“治理”。(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