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25日讯(记者吴佳佳)国家医保局透露,全国大部分地区近期已完成城乡居民医保费用集中征缴工作,参保群众已享受到医疗保障服务。25日,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就社会关心的全国基本医保参保情况、居民医保缴费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针对网络上“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近年来持续下降”及“部分地区农村出现医保‘退保潮’”等传言,国家医保局表示,这种说法不准确。我国基本医保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参保质量持续提升。从宏观上看,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保持稳定。相关数据近年来有轻微波动,主要是参保数据治理和参保结构优化两方面原因造成的。自2022年起,医保部门以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上线为契机,连续两年清理居民医保跨省和省内重复参保数据共5600万。这是居民医保参保数据出现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大学生毕业就业等新增就业因素,部分原来参加居民医保的群众转为参加职工医保。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持续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下降,未来居民医保参保人数或将平稳中略有下降,甚至总参保人数也有可能缩小。
有舆论认为,与2003年“新农合”建立时10元/人的缴费标准相比,目前380元/人的居民医保费用缴费标准增长太快。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表示,20年间,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虽然增加了370元,但医疗保障水平和服务的提升为群众带来的收益却远不是这370元可计量的。2003年至2023年,国家财政对居民参保的补助从不低于10元增长到不低于640元。如果一名居民在2003年至2023年连续参保,其医保总保费至少为8660元。其中财政共补助至少为6020元,占保费总额约70%;居民个人缴费共计2640元,只占保费总额约30%。据统计,2003年至2022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从20.96亿人次增长至84.2亿人次;全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2005年的72.95岁增长到2020年的77.93岁。与此同时,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却从2003年的55.8%大幅下降至2022年的27%。
城乡居民享受的医保报销是否都来自居民个人缴费?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城乡居民医保的保费为定额按年缴纳,2023年的筹资标准为1020元/人。其中财政补助不低于640元/人,个人缴费标准380元;对低保户等困难人员,财政还会给予全额或部分补助。居民缴纳的医保费,与财政补助共同组成我国广大城乡居民的基本医保基金池,为广大群众基本医保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提供了有效助力。
针对有言论称“缴纳医保后没生病,吃亏了”,国家医保局表示,疾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面对突然到来的重大疾病,个人和家庭很难能独自承受高昂的救治费用。保险的实质,就是汇聚各方力量帮助不幸患病的个人和家庭抵御大额医疗支出风险。因此,参加医保就是“患病时有保障,无病时利他人”,应是每个群众面对疾病风险不确定性时的理性选择。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介绍,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居民医保参保人的次均住院费用为8129元,以报销比例70%计算,住一次院医保平均报销5690元;假如居民将2003年至2023年连续参保个人缴纳的保费进行储蓄,按年利率5%计算复利,到2023年本金和利息共3343.1元。由此看来,居民住一次院后医保报销的金额,就远超将连续20年个人总保费进行储蓄的收益。“‘缴纳医保后没生病,吃亏了’这种说法不对,而且从算账上来说也是不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