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忠诚,是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底色。对党忠诚老实是党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旗帜鲜明讲政治,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一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对党忠诚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忠诚史的经验总结,是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行动指南,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理论逻辑:对党忠诚老实是马克思主义对党忠诚思想的继承发展
对党忠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起草《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时,就严格要求共产主义同盟者必须忠诚于无产阶级政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致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揭示了党的纪律是党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可见,马克思主义对党忠诚思想为年轻干部涵养对党忠诚老实的品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在理论上,提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构筑起了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强调年轻干部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实践上,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强调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年轻干部要通过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而达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历史逻辑:对党忠诚老实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忠诚老实观的经验总结
回顾党的百余年历史,我们党自成立之初起,就强调要对党忠诚老实,并且在各个历史时期一以贯之。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党做实事的辉煌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广大共产党员要立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面对党的政治建设出现的新形势、新使命和新要求,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建设一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总之,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蕴含了丰富而宝贵的政治智慧,对新时代对党忠诚老实的出场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作用。
实践逻辑:对党忠诚老实是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行动指南
对党忠诚老实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将对党忠诚老实由政治品质转化为政治自觉行动至关重要。年轻干部要对党忠诚老实,夯实政治根基,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组织观念,襟怀坦白、表里如一。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首先,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年轻干部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其次,要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清廉是福、贪欲是祸是每个年轻干部必须牢记的道理。一方面,年轻干部要守住内心,只有正心明道、怀德自重,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要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另一方面,年轻干部要守住小事小节,守牢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考验,最后,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年轻干部要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年轻干部要努力创造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和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用忠诚、干净、担当、实干创造新时代新业绩。
重任在肩,大有可为。新时代新征程,年轻干部要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把时代重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许党报国、为民奉献,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可靠接班人。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强国使命任务的逻辑理路研究”(SC22ZDYC28)阶段性成果】
作者:叶本乾,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文雪,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