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辩证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又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我国不同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因地制宜”,既是基于对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也是基于对新质生产力丰富内涵的深刻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组织管理、人才引育等多个层面,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又存在差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打法也会不尽相同。不能忽视产业规律和自身条件盲目推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质”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把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对立起来,也不是一味发展新兴产业而忽视甚至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先立后破”,在稳住基本盘的基础上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一般指纺织服装、食品、钢铁、建材、机械、化工、汽车等产业,这些产业具有带动效应强、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国际市场占有率高等特征。相较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压舱石”,对稳就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夕阳产业,通过创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一方面,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不仅如此,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密不可分、互为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的新技术、软硬件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和动能;新兴产业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新质生产力缺少传统生产力的哺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趋紧等大背景下,传统产业只有依靠高科技、高效能、绿色化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才能重塑竞争新优势。实践中,加快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将其应用于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和关键节点,弥补传统产业的发展短板,通过融合激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促进传统产业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由产业到产业集群的突破,引领产业结构朝着“向上”“向优”“向绿”的高级化方向迈进,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迈上新的台阶,更好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新”前行。新质生产力并不简单等同于新发明和新技术,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结合地方创新、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将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技术应用到具体产业上,不断创造新价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科技和经济发展前沿,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未来产业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重点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领域。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夯实自主技术体系的“技术底座”。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破除体制机制性束缚,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从技术层面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沿着技术创新链迅速带动产业创新,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产业层面看,新技术形成的产业往往具有全新的工艺流程和新的装备,促使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流程改造,使传统产业发生质的变化。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我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5G通信、量子计算等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数据积累、算法优化和应用场景培育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变革到产业变革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引导和组织优势力量下大力气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加快突破基础软硬件、先进材料、核心零部件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同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为解决事关长远发展的问题提供战略性技术储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实”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防止一哄而上,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不要上”,而是“如何上”“怎么上”“重点上什么”。总的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要放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上,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引擎和基础。从发展方向和驱动力来看,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具有一致性,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领域,新质生产力又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级和规模能级,进而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因此,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一方面,数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被广泛应用在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为加快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的规模化运用,提升了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水平,构建更为高效、更为绿色的产业链、供应链,突破核心产业技术瓶颈,让数字生产力赋能工业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数据本身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渗透到工业设计、生产、流通等整个环节,能够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形成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和重组,扩展传统生产力的效率边界,推动工业生产由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升级,催生更具融合性、创新性、先进性、安全性的新质生产力。目前,我国工业仍处于由大向强、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还有很多短板弱项要解决。要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适度超前建设5G、算力等信息设施。继续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分类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曹立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