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领军人物 > 正文

黄泰岩: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并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这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与“发展是硬道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基本路径,标定了中国经济发展新方位。

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因此,必须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高度,科学认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为新时代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生福祉,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也就成为评价经济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然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发展阶段的具体体现。这既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经济发展方向的内在要求,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根本目的和价值导向。一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创造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三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成果。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这是对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的基本定位,意味着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从主要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好凝聚人心,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更高要求的发展。按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在满足温饱等基本需要后,居民消费开始向品质化、品牌化、个性化、创意化、服务化、数字化等新的方面升级。服务消费在居民最终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人民对更高品质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服务消费的更多需求,就要求经济发展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一是适应居民品质化、品牌化、个性化、创意化的消费需求,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特别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加更多的优质产品供给。二是适应居民服务消费占比的不断提升,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供给,更好满足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三是适应居民数字消费的快速增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提供更多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创造新需求,实现需求引领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供求动态平衡。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发展。一是满足人民对民主日益增长的需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各要素的自由流动。二是满足人民对法治日益增长的需要。通过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三是满足人民对公平日益增长的需要。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满足人民对正义日益增长的需要。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合理调节,保障人民全面自由的发展。五是满足人民对安全日益增长的需要。通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防范和化解国内外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实现安全发展。六是满足人民对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通过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保护生态、改善生态提升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激励科技创新的发展。要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依赖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一是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确立科技创新的目的和评价标准,构建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体制机制。二是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确立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激励科技创新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三是科技成果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从而要求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激励科技创新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总之,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保障,是形成新安全格局的主要途径。

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为重点任务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本身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突出表现。破解这个问题,必须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决定了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必须完成的重点任务。

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切实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振兴乡村,就需要跳出“三农”发展“三农”。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农业产业化、数字化,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二是推进农民市民化。一方面促进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加快向市民转化,另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和产业赋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更多农民向城镇转移或就地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共享城镇化的发展成果。三是推进农村城镇化。通过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以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城乡空间融合,使农村更加宜居、宜业。

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就需要中西部地区紧紧抓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二是发挥文化、生态等优势,发展文化、旅游、健康、体育等产业,通过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服务业为引擎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综合竞争优势。三是发挥区位优势,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把沿边开放融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推进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

解决产品和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不充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推动了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但由于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资本、技术、人才等一系列条件的改变,从而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存在一定的时滞,这就使市场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发生错位。因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是通过扩大内需,巩固和增强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市场实现条件和成本分摊优势,特别是通过海量数据和广阔应用场景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同时吸引全球科技创新要素向我国集聚,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二是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和增强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一方面释放国内被抑制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另一方面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三是通过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良性互动,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的动态平衡。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