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费对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稳定消费预期对释放消费潜能具有重要作用。消费预期具有多重含义,包括收入预期、经济增长预期、消费质量和环境预期。稳定消费预期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培育与提升消费能力、增强促消费政策的一致性、优化消费环境、鼓励供给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不可少。我国消费者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在消费预期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因此,需要根据不同消费圈层的特点分类施策,稳定其消费预期,释放其消费潜能。
关键词:消费预期 消费者信心 信用体系 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202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我国消费仍有较大的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3.2%(2019年为55.8%),居民消费率为37.2%(2019年为39.1%),与发达国家相比普遍低20%左右。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消费潜能的激发,与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具有重要关系。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善社会预期”“各地区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
稳定消费预期的多重含义及意义
稳定消费预期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综合发力
一是要稳定收入预期。收入是影响消费最重要的因素,在收入预期不稳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将压缩消费支出,增加预防性储蓄。而与收入密切相关的就是就业。稳定和扩大就业,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所在,也是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的重要支撑。
二是稳定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经济平稳增长是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保障,而经济增长本身也与消费增长相关联,因此,稳定居民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与激发消费潜能之间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在政策方面,要防止经济增长与消费增长之间出现负向下降螺旋,即居民对经济增长预期减弱,消费支出减少,导致带动经济增长的动能趋弱,而当居民发现预期逐渐成为现实,将进一步减少消费支出,形成一个负向下降的螺旋。
三是稳定对消费质量和消费环境的预期。消费质量和消费环境是指直接影响消费者需求和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具有外在性和客观性特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 ‘放心消费行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其目的就是通过消费质量和消费环境的改造提升,改善居民消费体验,增强居民消费欲望,从而促进消费潜能的释放。
稳定预期对激发消费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收入预期的稳定使居民敢于消费。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是居民对收入的预期不稳,预防性储蓄大幅度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开数据,2023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22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79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64万亿元。[1]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有利于避免过度储蓄,保持正常消费与储蓄的比例,使居民敢于消费,从而激发消费潜能。
二是对经济增长的稳定预期,有利于消费者作出长期的消费规划。在对经济增长预期明确的情况下,部分消费者会作出中长期的消费规划,甚至愿意超前消费。从宏观上看,适度的超前消费可以带动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市场需求,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反过来又能促进生产的增长,使生产与消费保持良性的循环。
三是对消费质量和消费环境预期的稳定,有利于推动消费升级,释放潜在消费需求。消费者对消费质量和消费环境的预期不仅体现在消费过程中的安全程度、放心程度、便利程度,也表现为消费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不仅表现在物质消费数量和质量上,也表现在精神文化消费数量和质量上。近年来,旅游、文化等领域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催生出一系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服务,如果这些创新产品和服务能拥有进入到居民消费领域的绿色审批通道,或者可以引入保险等机制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使消费者对家政服务的消费质量和消费环境形成更好的预期,进而更多消费者将纷至沓来。
稳定不同消费圈层的预期
我国消费者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在消费预期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因此,需要根据不同消费圈层的特点分类施策,稳定其消费预期。
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预期
中等收入群体正成为中国消费的中坚力量,具有最大的消费潜能。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经突破4亿人,这一群体对高品质产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运动健康、教育培训等有着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消费市场的主力军。目前主要影响其消费预期的因素是房价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
稳定房价。一般来讲,房价对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影响是多重的。在学术上,关于房价预期与消费预期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房价上涨预期不仅会强化家庭预防性储蓄,而且也会提高家庭房产比重并降低流动性财富,进而对家庭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且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2]。也有学者认为,房价上涨预期会显著地促进家庭消费,尤其是在食品、衣着、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这是因为房价上涨会在有房户中形成“财富幻觉”[3]。我们认为,基于中国的情形,“财富幻觉”引发的消费增长,在理论上不会高于因预防性储蓄而带来的消费减少。当然,也存在着另一种情况,即居民普遍形成房价下跌预期,将使其推迟购买住宅,而导致与住宅相关的一系列消费减少。因此,建立房价稳定预期对中等收入群体形成稳定的消费预期,促进消费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高政策稳定性。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对中等收入群体稳定消费预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越明确、落实越有力,市场预期就越好。特别地,中等收入群体对绿色健康产品有着强烈的需求,而健康生活用品、新能源汽车、环保家居建材、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原生态农副产品等领域的政策权威性没有完全确立,需要在相关监管政策、社会舆论环境等方面加大力度,提高政策的可预期性和权威性,提升中等收入群体对绿色健康产品的信心,从而形成对绿色健康产品及服务的稳定消费预期,释放消费潜能。
稳定青年群体的消费预期
青年群体数量庞大,也是重要的消费群体,具有较大的消费潜能,稳定其消费预期,对推动消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4—35周岁的青年人口约4亿,占总人口的28.4%。这一群体大多出生和成长于中国逐步走向富裕的时代,消费观念较上一代有着一定的区别。他们更加追求个性化消费、品质消费,愿意为自己的兴趣、体验支付相应的代价,尤其是在情感消费、兴趣消费、体验消费等方面,其支付意愿要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首先要充分关注青年群体个性化消费需求。青年群体偏好文化附加值、创意附加值、情感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或服务,以潮玩产业为例,青年群体正成为潮玩行业的主要消费群体,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潮玩行业中青年人群的消费占比达到38.4%。然而,这类消费市场发育还不够充分,且整体社会认可度不高,增量市场的开拓较难,不利于青年群体形成稳定的消费预期。另外,社交媒体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很多青年消费者会以在社交媒体上“晒”自己的消费行为为重要消费目的。Shah等(2023)的研究表明,84%的受访者曾有过以社交媒体为中心的消费行为(social media-centric consumption,SMCC),而在青年群体中,这种行为更为普遍[4]。但是,在一些传统的观念里,这是一种不可取的炫耀性消费,这些反对的声音,或许会抑制青年群体的消费欲望。
其次,要稳定青年消费者的收入预期。从整体上看,青年群体虽然有着较强的消费欲望,但其失业率却相对较高,在收入预期不稳定的情况下,其消费欲望可能搁置或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4.9%、6.1%、3.9%。通过稳定就业提升青年群体的消费预期,是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比如,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支持个体经营发展,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为青年群体提供更多创业舞台。又如,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提升青年群体收入预期,带动消费预期走强。
第三,优化消费政策,为青年消费者提供更多支持。对比其他年龄段消费者,青年群体的消费预期相对乐观,在释放消费潜力方面有着更多的空间。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的一项调查显示,78%的中国青年受访者表示,他们相信将来会赚得更多。纳尔逊研究所调查发现,56%的22—25岁受访者表示会使用分期付款服务,36%的青年消费者的支出超出了其预算,86.6%使用信贷产品,而超过40%的青年消费者认为使用信贷产品是一种更明智的消费方式。要在倡导理性消费、理性借贷,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和社会信用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高效有序的消费金融制度,提升消费信贷的普及率和渗透率,为青年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促进消费需求的进一步释放。
稳定老龄群体的消费预期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稳定银发一族消费预期,挖掘其消费潜能,既是关爱老年群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是促消费的重要动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同时,老年人负债率较低,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消费潜能较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2019年户主年龄为 65岁以上的,家庭负债参与率最低(25.1%)。
首先,要进一步细化老年消费者群体,厘清其主要消费需求。“老年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在消费需求方面差异较大。比如,低龄老年人对旅游、休闲、文化、健康等的需求较大,高龄老年人对医疗、健康、养老、到家服务等有着较高的需求。展开来讲,随着60后步入退休年龄,老年旅游消费的潜能正在凸显。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老年旅居康养发展报告》显示,到2025年,我国老年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1.14万亿元。同时,与健康相关的消费已成为老年群体最突出的需求,根据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发布的《2021中国银发经济行业调研报告》,2021年中国银发族群健康消费市场规模估值达到1.2万亿到2万亿元。其中,医疗医保类占比31.3%,体检消费占比9.6%。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老年群体权益保护制度。在消费环境方面,老年群体在消费过程中,普遍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难等问题,针对老年人群的诈骗套路多,防不胜防,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使老年人更放心地消费。在消费制度方面,要针对老年群体的消费特点,推出长期护理险等产品,使老年人对未来的消费形成更稳定的预期。
第三,要进一步优化老年人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好释放其消费潜能。从整体上看,我国在消费适老化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据工信部统计,2023年老年用品市场的规模达到了5万亿元,但在产品和服务优化方面,仍有较大的空间。以数字消费为例,现在还缺乏直接面向老年消费者的电商平台,在服务消费领域,很多APP对老年消费者仍不友好。同时,老年人对健康产品的需求量巨大,但市场上的产品良莠不齐,缺乏权威的检测与认证机构,消费者难以找到合适的产品。完善老年用品标准体系,探索建立老年用品认证制度,提升老年人的消费质量预期,尤为必要。
建立完善稳定消费预期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稳定消费预期对挖掘消费潜能具有重要意义,促消费政策应将稳定消费预期作为重点之一。
培育与提升消费能力。消费能力首先来源于收入,形成良好的收入预期是培育和提升消费能力的着力点。从发展趋势来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速在整体上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速,但近几年居民收入增长的绝对速度有所降低。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主要包括: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居民创造更多优质岗位;积极推动中小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政策、中小微企业特别支持政策等,帮助中小企业运行迈向新台阶,拓展新就业空间;健全低收入群体、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机制,优化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其就业能力,确保其收入增长;抓好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从而提升其消费信心。
增强促消费政策的一致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可降低政策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消费者和市场主体的信心与预期。现有促消费政策还存在诸多不一致之处,具体表现为消费潜能较大的服务消费等缺乏政策支持,甚至还有不少的制约措施,如教育培训、健康、文化、旅游等,而消费潜能较低的耐用品消费却拥有较多的政策资源。为此,应该对与消费相关的政策进行梳理与整合,对妨碍消费预期的政策进行清理与修订,以房地产、汽车等领域为重点,抓紧系统梳理行政性限制消费的相关规定,开展政策效应评估,取消或者逐步放松某些不适应形势的限购政策,从而提高促消费政策的一致性,全面释放消费潜能。
优化消费环境。如前所述,很多消费市场发展不充分,消费环境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乱象丛生。有关部门要强化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特别是要适应网络化数字消费的新形势,对保健品直播乱象、医美服务恶意推销、网络销售虚假宣传、大数据杀熟等新生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同时,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医疗、养老、家政、旅游、购物等领域实施“信用+”工程,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强化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诚信要求,扩大国内市场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水平,运用信用手段释放消费潜力。
鼓励供给创新,优化服务体验。鼓励企业以消费者满意度为导向,持续改进产品和功能,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的预期,激发新的需求。近年来,洗地机、烹饪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家居消费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的数据,2023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157.1亿元(2022年为6515.6亿元),出货量为3.3亿台(2022年为2.6亿台)。这是利用新技术、打造新场景、引致新消费的有益尝试,其他消费领域也应该加快推动数字技术深度应用,精准对接个性化消费需求,促进商品品种增加、品质提升以及品牌打造。以数智化推动多场景协同,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数实融合消费新场景。通过深度融入体验、娱乐、社交等元素,使消费行为从品牌化向场景化转换,尤其是向线下线上协同场景、即时零售场景、社交场景、夜经济场景等转化,进一步拓展消费需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消费信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能有效提升居民消费积极性,减少超额预防性储蓄,优化消费预期。要进一步完善住房、医疗、养老等基础社会保障,切实减轻居民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负担,使居民有更多余力消费高附加值产品。着眼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商业保险市场体系。特别是要针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分类施策、精准扩面,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本文作者为 李勇坚,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陈辉民 湖南工程学院教授】
注释
[1]《2023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发布》,光明网百家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7881540280015632&wfr=spider&for=pc,2024年1月12日更新。
[2]段忠东、吴文慧:《房价预期与城市家庭消费——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上海金融》,2023年第8期,第3—17页。
[3]王岳龙、蔡玉龙、唐宇晨:《房价升值预期、财富幻觉与家庭消费——基于〈国六条〉的证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2023年第9期,第116—137页。
[4]Shah D, Webster E, Kour G. Consuming for content? Understanding social media-centric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3, 155: 113408.
责编:罗 婷/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