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和创新,也是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我们要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深入研究新的生产力理论,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深化新的生产力理论研究,需要深入研究一系列理论问题,这里选取三个比较重要的方面进行探讨。
深化对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在量上增加这三个要素的投入,还要推动这三个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质的跃升。
劳动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仅包括直接劳动,还包括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复杂劳动,其创造的价值是前者的多倍。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劳动力要素的跃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战略人才成为第一资源,形成在国际竞争中的人才比较优势;二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一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劳动大军。
劳动资料反映一定经济时代的科技及其应用水平,是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主要体现。《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先进生产力的深刻揭示,英国正是依托于此率先实现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需要能够反映现代科技水平的新质生产力作为支撑,体现在劳动资料上,主要表现为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工具等。
劳动对象主要涉及能源、原材料和自然资源。进入新发展阶段,劳动对象的跃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一轮能源革命方兴未艾。21世纪以来,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化石能源消费逐步减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快速发展,催生了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能源革命。二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新的生产力理论研究,要围绕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加强研究,深入把握其发展变化及互动规律,不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其发展演变的认识。
深化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来源。其现实表现是科学发现与生产过程互为手段,“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在马克思看来,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洞悉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及其应用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生作用。只有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具有革命性的科技创新,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生产力大发展。一般来讲,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推动工艺过程变革,二是促进生产工具变革,三是改善自然条件并突破资源的稀缺性。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产业创新,决定并反映生产力的质的提升。今天,科技创新之所以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主要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科技创新的水平及其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质态。
当今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去,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在时间上往往有较长间隔。现在,二者几乎同时发生,新的科技成果能够很快转化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新的生产力理论研究,应当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研究。一是进一步研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深入研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动力机制。二是深化对新型举国体制的研究,探索更有效率地整合资源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路径。三是加强对数字经济的研究。当今世界,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要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深入研究数字经济的运行机理和逻辑、数字化企业的性质和发展目标、股权结构与治理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快深度融合。
深化对新型生产关系的研究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此,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体现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涉及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的建设。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新的生产力理论研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对新型生产关系的研究。
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的作用,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协同创新。为此,要深入研究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参与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引导企业成为孵化新技术新产业的主体。同时,围绕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加强研究,鼓励推动开放创新。
培育科技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特别是科技企业家的引领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包括:培育和集聚各类创新人才;协调产学研各方利益和关系;主动连接市场和科技创新,为新技术新产品开拓市场;根据市场目标及时调整创新方向,开发出品质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回报。因此,要围绕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有效激励、营造有利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等深化研究,更好发挥科技企业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建立新质生产力创新高地。各类科技园、产业园集聚了各类创新资源,有条件在新技术、新产业迭代升级中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高地。要围绕建立新质生产力创新高地加强研究,提升创新高地对相关企业、研究机构、人才等的吸引力,更好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各地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项目应是从实际出发而各不相同的,因此要围绕促进人才在不同创新高地之间有序流动加强研究。还要围绕科技园、产业园转型升级以及建设体现新质生产力特点的新科技园、产业园等加强研究。
构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然而其发展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以激励未来产业发展。一是研究如何发挥市场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激发未来产业的发展创意和动力。二是研究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相关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资本市场政策等,给予未来产业足够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研究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作者洪银兴,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