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重大时代命题,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实现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先后就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一系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发展方面的规划和方案,在各地考察各类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并提出一系列要求,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阐明对全球文化、文明发展和交流互鉴的中国立场、中国方案,这些都是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华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探索和生动体现。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不能把思维局限在狭义的“文化”二字,要从更加全面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和把握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动态开放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是停留在一事一地上的静态认识,而是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展开、渐次升华、不断丰富的活的思想体系。从创造性地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到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从首次提出阐释“两个结合”,到总结概括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的五种突出特性;从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到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检验而向前发展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不能去寻章摘句、机械理解,而是要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反复学习、不断探索。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知行结合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植根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植根于新时代我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炼、提升和完善,是一个知行结合、学用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必须深刻认识、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准确把握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当代价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深刻领悟“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进而在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两个结合”中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切实发挥国家博物馆传承发展人类文明的独特作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博系统的重要任务。近期以来,国家博物馆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实践,以实际行动将“七个着力”落实到自身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
健全征藏保管体系。持续实施国史文物抢救工程、时代物证进国博行动等,不断构筑起完整国史物证谱系。启动记忆中国行动,加大非正式出版物征藏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文献物证独有收藏格局。充分发挥馆藏文物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实施馆藏文物整理研究专项,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提升以物证史和以物释史能力。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水平,每年完成文物评估数千件、修复文物500件以上、开展文物保护500件以上。正式启动藏品账册、档案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智慧库房试点建设。国家博物馆每年出入库房文物5万多件,把1万多件文物从藏品变成展品,逐步还原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宏阔历程,为构建立体化展览展示体系奠定坚实的文物基础。
创新展览展示。积极构建彰显民族发展历程、记录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长廊,形成以贯通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为基础,中国古代服饰、饮食、钱币、书画、瓷器、玉器等专题展览为骨干,历史文化、考古发现、精品文物、经典美术、国际交流等八大类临时展览为支撑的立体化展览体系。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鉴往知远——新时代考古成果展”等一系列文化盛宴,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彰显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品质。2023年,国家博物馆陆续举办了30余个临时展览,推动13个巡展项目落地,覆盖广东、吉林、河北、浙江、黑龙江、江苏、新疆等省区,“到国博、看展览”已经成为生活风尚。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新路径,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夏商西周时期为主要内容,试点上线“中华文明云展”。立足国博丰富的馆藏和展览体系,以国博原创“虚拟数智人”探寻文化之源、展现文化之美、彰显文化之魂,被国家文物局与中央网信办评选为2023年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出品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与中国煤矿文工团联合出品原创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实现当代大众与历史上芸芸众生的人生对白和精神对话。打造“数说犀尊”智慧展厅,推动数据采集、智慧融合、互动展示、活化利用有效融合。推进文创中国专项,进一步强化“国博衍艺”“国博美馔”等品牌建设,2023年已开发180余款文创新品、270余个品项,受到行业好评和观众欢迎。
强化学术研究能力。打造学术活动品牌,青铜器、服饰、陶瓷、舆图等文物研究领域学术会议连年举办,形成系列。围绕中华文明探源、中华文明发展脉络、智慧博物馆建设、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活化等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为跨学科多领域沟通合作搭建起一批小型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项目,加大“一带一路”沿线考古、边疆考古、环境考古工作力度,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1万年文化史、5000多年文明史作出应有的贡献。持续开展“智慧国博”建设,打造融合场馆建筑信息模型、地理信息、展览全景、观众数据等多维数据可视化综合运行平台。用“科技+”赋能博物馆文化传播,持续推进文物数据资源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向观众靠近,累计公开馆藏80余万件(套)藏品信息。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积极贯彻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切实发挥好文化客厅作用。成功举办“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等国际交流展览,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食味中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等馆藏精品展览赴国外巡展落地,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度参与博物馆全球治理,举办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建章立制,参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工作,参加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文化合作分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形成多层次机制化的对外合作交流格局。2020年和2022年两次成功组织“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在国内外博物馆界引起广泛关注。
主动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博老专家的回信中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面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国家博物馆理应体现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
以新的方式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深刻把握文物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充分运用馆藏资源和知识创新优势,不断探索研究挖掘、展览展示、阐释传播一体化的文化传播新模式。加快技术创新,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通过提供更多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切实承担起博物馆实证阐释历史、引导价值取向、培育审美情趣的文化责任,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助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通过系统完整呈现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和灿烂辉煌来展示中国特色的历史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博物馆呈现形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国博特点的立体化展览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坚实支撑。
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展览“走出去”和“引进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中国形象,也让更多观众感受人类共同价值的巨大魅力,激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客厅作用,持续做好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等国际组织工作,形成多层次机制化对外合作交流格局,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办好“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等品牌活动,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国博智慧和国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