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组织工作的根本定位和价值取向,组织部门当勇担职责使命,找准破题解题的结合点、切入点、突破点,全力答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答卷。
紧扣谁来发展,锻造“新质”所缺的骨干力量。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亟需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足前瞻性储备。严把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关,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命科学等专业设置比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足“源头活水”。瞄准人工智能、物联网、脑科学、清洁能源等“高精尖缺”领域,定向选聘“来之即战”的聘任制公务员,推动政治过硬、经验丰富、专业精通的实用型人才形成规模效应,协同带动项目攻关和成果转化。强化精准式滴灌。围绕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定期举办新发展理念专题培训、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分享会,推动干部知识结构优化、思维理念更新。探索运用案例式、情景式教学,依托“院士课堂”“人才说”“周末能量吧”等培训载体,着力增强干部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领悟能力。注重全方位培养。有意识地加大干部资源向新质生产力发展一线的倾斜力度,以真刀真枪磨砺推动干部由“懂行”变为“更在行”。推动干部跨部门跨条块交流,通过计划性培养、多岗位历练,把真正优秀的选出来、敢闯敢干的用起来,塑造更多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干部。
破解怎样发展,激活“新质”所需的红色动能。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要着力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更好地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力量。固本强基增能。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必须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在提升整体效能上下功夫。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引导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实施机关党建“托举工程”,加强各部门之间协同联动,开展重点部门“同题共答”,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夯基垒台。“链”上发力赋能。组织部门最大的优势就是“组织”,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本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产业链党委的统筹引领作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实现关键重点领域集中攻克、急难险重任务加速完成,切实将组织力量转化为发展动能。先锋引领聚能。持续加大在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力度,通过广泛设立党员责任区、创建党员示范岗,不断激发党员人才科技报国的内驱力。用好“红色代办员”“3+N”护商优企服务团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队伍力量,引导广大党员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
瞄准靠谁发展,集聚“新质”所求的第一资源。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做优引育文章。要面向全球科技高地和我国产业创新需求,“按图索骥”开展海外引才,吸引国际视野的战略型人才带技术、带资源回国创新创业。聚焦新型工业化需求,大力培育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培优科创企业。聚焦重点产业大力开展科技招商,通过“以赛代评”“投贷联动”等市场化机制扶持一批初创期、成长期人才项目。建立“全生命周期”“全要素配置”的企业服务体系,及时为企业配置生产要素,助推科创企业跑出发展“加速度”。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形成攻关联合体,搭建多维度、高效能的产业创新体系。创优人才生态。英雄最重用武之地,引才留才不仅需要优厚的政策,更需要干事创业的平台。要系统梳理升级人才政策体系,聚焦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提供更加精准的人才服务。加快建设高能级人才载体,推动科创型人才企业功能性总部集聚,形成产业创新高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创新人才之力。打造职住一体、功能齐全的高品质人才社区,培育“类海外”人才环境,构筑近悦远来、群贤毕至的良好氛围。
(作者:潘浩,系常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