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目前我国产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的优势逐步彰显,为打造自主可控、竞争力强、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现代生产力的基本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产业链现代化为方向的新型产业体系。产业体系的智能化,是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必然要求;产业体系的绿色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产业体系的融合化,是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完整性,是要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先进性,是要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自主拓展产业新赛道;安全性,是要实现重要产业链自主可控、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蕴含新机遇。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更加显著,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技术加快突破,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消费加速转型,这些将催生产业变革,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科技革命的新形势和国家发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基础研究投入不够、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链转化效能不高、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协同不够等情况依然存在。需求端,重点产业领域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供给端,科技创新链条“下游重、上游轻”,高校院所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产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加快补上工业化基础、深层次积累等方面的差距。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不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水平。
聚焦产业战略需求,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根据产业的当下急需和长远发展需要,部署一批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发挥好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加速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进一步建立健全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多学科交叉和跨界合作,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合作。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夯实产业现代化基础。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等问题,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参与研发、试验和成果转化等环节,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积极鼓励国有企业、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推动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作用。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信息、生命科学、脑科学、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顺应数字化发展大趋势,扎实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发展持续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