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系统阐述了年轻干部应具备的“七种能力”,并强调“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要求。“政治三力”中,政治执行力是落脚点,是干部政治能力的直接体现和最终检验。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为什么能发挥决定性作用?就因为政治路线的执行要靠干部,要靠干部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的思想定力、落实能力和工作效力,要靠千千万万干部真正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提高政治执行力,必须筑牢思想根基,对党忠诚老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提高政治执行力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归根到底是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高校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胸怀“国之大者”,时刻关注党中央对于高等教育工作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建好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始终牢记“两个标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坚持这样的标准,才能把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提高政治执行力,要讲求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如果在工作方法上疏忽了,还是要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断强化问题意识,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面对改革发展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要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都要有动作,但也不能同时按下去,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树立系统观念,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统筹兼顾把事情办好。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种外部因素又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各地发展路径不尽相同,没有固定的范式和模板。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大学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特色,积淀了独特的育人资源,这是宝贵财富。高校工作要提倡“百花齐放”,忌“千校一面”,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是必要的,照搬照抄人家的模式就很难不失败。要扎根中国大地,用好特色资源,结合具体实际,找准本校的定位,探索最适合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摆脱路径依赖,增强前瞻性预见性,走出新路。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也对高等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不能再铺大摊子、跑马圈地,而是要攥紧拳头,聚焦于提升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回应现实急需的能力。
提升政治执行力,归根到底要看工作实效,半点形式主义都要不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党的政策要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就必须回归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上来。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有脚踏实地的好作风,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半句假大空的话都不要讲,讲了只会让老百姓厌弃。北京大学老校长陆平曾深有体会:“大学领导要有省委书记的水平,支部书记的作风。”“省委书记的水平”就是站位要高,宏观思维的能力强,能准确把握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要求,直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支部书记的作风”就是要直接面对师生、服务师生,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工作中朴实、诚恳,找出真问题、倾听真意见、拿出真招数,通过做好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来实现思想引领。高校是知识分子最密集的地方,也是年轻人最密集的地方,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善于谈心、真诚交心,这样,干部才会有话语权和号召力。如果没有“支部书记的作风”,那政策执行必然“打折扣”,甚至是空转起反效果。
(作者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